| [ 索引號 ] | 115002210093037103/2024-00007 | [ 發文字號 ] | 無 |
| [ 主題分類 ] |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 體裁分類 ] | 其他 |
| [ 發布機構 ] | 長壽區發展改革委 | [ 有效性 ]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1-30 | [ 發布日期 ] | 2024-01-30 |
重慶市長壽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
關于重慶市長壽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及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
重慶市長壽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兩地一城”建設穩步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交出了經濟社會發展高分報表。?
(一)經濟發展實現登高進位。GDP、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為全市完成經濟發展任務作出長壽貢獻、體現大區擔當。2023年1-3季度,全區GDP增速分別位列全市第一、第三、第四位,同比2022年實現大跨越、大進位,全年GDP達到956.7億元、增長7.1%,增速繼續穩居全市前列。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78億元,歷史性突破1500億元大關,帶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在主要經濟指標的整體帶動下,經濟、民生、創新、文化等報表成績排名保持全市第一方陣。
(二)經濟結構實現不斷優化。積極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鋼鐵冶金、新材料產值分別增長20%、10%,恩捷鋰電池隔膜等36個重點項目投產,新升規工業企業19家,中潤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加速建設,先進結構材料獲評首批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生產效率穩步提升,完成工業投資182.9億元、技改投資39.1億元,新增智能工廠1家、數字化車間11個,工業稅收占比達到56.8%。發展動能加快集聚,簽約10億元以上項目18個,獲批2023年度全市首批市區(縣)協同招商示范基地。生產性服務業穩步發展,智慧物流中心開業運營,骨干企業穩定發展,批發業銷售總額增長9.4%。義烏商城集團重慶數智產業園、阿里巴巴菜鳥產地上行樞紐倉等項目簽約落地,三科農商城一級冷鏈物流節點主體開工,公路、水路運輸總周轉量分別增長6%、7.5%?;謴秃蛿U大消費成效明顯,長壽湖文化產業園、愛琴海購物公園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國際棋聯女子世界錦標賽、房交會、汽車消費節等“會、展、賽”活動每月呈現,汽車消費增長24%,接待游客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0.4%、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2%。
(三)項目投資實現有效放量。大力實施“3113”項目攻堅行動計劃,79個特別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36億元。年度重大建設項目新開工68個、完工36個,完成投資274億元。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3倍,民間投資(不含房地產投資)增長17.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6%,房地產開發投資企穩回升。42個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21.5億元、投資計劃完成率101%。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專項完成投資180億元,世界級運動康養旅游目的地專項完成投資26億元,中國長壽生命科學城專項完成投資68億元。迭代優化項目儲備,“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優化重大項目436個、計劃總投資超過4500億元。開展在建項目清理,統計在庫項目投資余量增長8.8%。強化要素保障,發行新增政府專項債券24億元,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交通、三峽后續、特別國債等上級專項資金16.3億元,供應產業用地119.4公頃。
(四)落實重大戰略實現提檔加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打表推進“十項行動”“四張清單”,12個川渝共建年度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2億元。高規格舉辦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黨政聯席會,深化與彭州市、墊江縣等協同聯動,長壽經開區獲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示范園。加快同城先行發展,兩江新區至長壽區快速通道8個作業面同時施工,渝宜高鐵長壽至涪陵段啟動項目初設,合廣長高速納入川渝兩省市高速公路網規劃。全面落實數字重慶“1361”整體框架布局,錨定打造中國西部數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建成投用,啟動數據資產入表,引進基石數商等企業58家,云晟數據中心納入“東數西算”成渝樞紐節點城市數據中心布局,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19個鎮街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建成投用。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首發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中歐班列(成渝)首趟長壽多式聯運集結中心專列,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到發貨量2080標箱、貨運值4.5億元,帶動外貿進出口總額100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200萬美元。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4家、科技型企業289家,中國(重慶)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4個先進材料產業創新平臺揭牌。推進美麗長壽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70.8平方公里,“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獲評全國先進,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單位GDP能耗下降3%。
(五)重大改革實現縱深推進。構建“1+N”黨建統領體制改革體系,承接國家級試點項目21個、市級試點項目56個。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率先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地啟動建設,“糧袋子”“菜籃子”供給充足。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引領市場主體倍增行動計劃,新增規上(限上)企業105家,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2832戶。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2條措施,全年新增減稅降費5.7億元。加快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創新土地保障承諾,企業投資項目實現“兩證同辦”,構建“1+6+N”全周期企業服務工作體系,231名服務專員全覆蓋服務776家規上限上企業,工作成效入選全市服務企業十佳優秀案例。成功創建全國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政務承諾+信用履約”機制獲評2023年全國信用承諾優秀案例。深化投融資領域和國資國企改革,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有序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穩妥推進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
(六)社會大局實現和諧穩定。千方百計保障民生需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穩定在60%以上。21件年度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主要生產生活物資供給充足、物價平穩。動態清零“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2667.8元。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萬人,帶動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實施基礎教育品質提升計劃,實驗一小、長壽中學分別獲評全國首批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健康學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精神衛生中心擴建項目主體封頂,區中醫院醫技大樓、醫養中心建成投用。全力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盤活“三資”41.1億元。筑牢安全生產底線,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整改銷號重大事故隱患161個。
二、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計劃
2024年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六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突出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的工作導向,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聚力實施“3113”項目攻堅行動計劃,加快建設“兩地一城”,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追求卓越、爭創一流,聚精會神、腳踏實地,奮力書寫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長壽華章。
(一)聚焦落實重大戰略持續用力,加快優化發展格局
高質量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加快推進川渝毗鄰地區交流合作,推進中潤新材料產業園等6個年度川渝合作共建項目建設,力爭全年完成投資20億元,在產業協同發展、企業合作共贏、園區管理體制交流等方面培育典型案例。從產業協同等12個方面做實對口協同墊江縣工作,加快“澄海新區”建設,完成規劃方案編制。加快同城化發展進程,開通渝長同城巴士,做深做實廣涪柳鐵路、合廣長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渝宜高鐵等工程動工開建,完成兩江新區至長壽快速通道階段性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區域能源物資儲運高地,加快推進四三五油庫等項目建設,完工黃草峽儲氣庫。以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為統領,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常態化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長壽班列,開辟重鋼鐵礦石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至長壽的上行班列。加強外資項目的招引落地,力爭實際使用外資3000萬美元。以交信物聯為基石企業,加快打造以換電重卡和大宗物流數字網為核心的數字交通示范工程體系,提速換電重卡首站等數字服務網絡建設。加強與長航集團、廣安市等各方的對接,合作共建共營長壽港,引領長壽物流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做大長壽生產服務型物流凈增量。全力推進美麗長壽建設,加快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3天以上,PM2.5年均濃度不超過31微克/立方米。
(二)聚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持續用力,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深度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聚精會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聚焦建設全球天然氣化工新材料領先者、國際知名硅基新材料供應商、世界級新能源材料及裝備集成應用示范地三大品牌,推動川維化工BDO一體化、渝化天然氣化工新材料一體化等百億級項目落地,爭創先進材料類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巴斯夫MDI一體化擴能等項目建設,加快投產神龍騰達高端金屬材料等項目,全年工業投資增長14%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改投資不低于工業投資總額30%,新培育智能工廠2家、數字化車間10家,支持博騰制藥創成達沃斯“燈塔工廠”。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0家、科技型企業150家以上。加速“兩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強電力、天然氣高峰時期保供穩價。
(三)聚焦建設世界級運動康養旅游目的地持續用力,加快推進農文旅城融合發展
大力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實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行動,聯合廣安市等協作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承辦更多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全年接待游客數、旅游收入均增長10%以上。大力發展數字文旅產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培育壯大本土民營文旅企業。推進長壽湖文化產業園、大洪湖零碳康養旅游度假地等特別重大項目建設,提檔升級菩提山—長壽古鎮、長壽國際慢城功能設施和業態。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推進三倒拐等歷史遺跡保護利用,申報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非遺項目,投用長壽山文化公園。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啟動自主品牌種雞培育及50萬套蛋種雞項目、百萬只數字蛋雞示范基地建設,加大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招商。推進“伏羲農場”智慧農業建設,建成控制展示中心和首個應用場景。堅決守住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條底線”,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守牢糧食供給安全底線。持續打造“自然長壽”品牌,新認證“三品一標”10個以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家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10%。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支持力度,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改造農村戶廁500個。
(四)聚焦建設中國長壽生命科學城持續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鄉
聚焦打造中國西部數谷“11538”總體布局,加快編制中國西部數谷專項規劃,完成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的承接部署。高質量運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建立數據要素市場運行機制,規劃長壽區數據交易中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產業大腦、5G網絡通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應用,打造更多數字應用場景。加快完善智慧治理體系,推進區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實現市—區—基層三級貫通。堅持外提品質、內增底蘊,培育國際兒童友好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名片。打造幸福長壽示范區,推進幸福城市、幸福學校、幸福社區建設,加快建設幸福長壽科學館。推動城市重大功能項目統籌布局應急功能,創建市級“平急兩用”示范區。加快小石門長江水源工程等重大城市功能設施建設,推進古鎮至老城區健身步道建設,全面打通城市斷頭路,建成投用杏林路、堰橋路公共停車場,更新改造城市供水設施和94公里燃氣市政管線,新增綠地面積16萬平方米。
(五)聚焦促改革擴內需,加快推動經濟運行回升向好
扎實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國企改革攻堅戰要落實“止損、瘦身、提質、增效”要求,深化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提高國企內生發展動力。上半年完成開發區管理機構整合,年內出臺開發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進開發區產業布局優化和畝均效益提升,完善薪酬激勵和考核約束機制。打贏政企分離改革攻堅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屬企業全部完成“脫鉤”,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100%集中統一監管。分類采取調劑使用、經營盤活、轉讓變現等多種方式全力推動國有資產盤活,力爭全年盤活存量國有資產150億元。用好“促進消費恢復發展19條”等政策措施,舉辦2024年夏季汽車展銷會、家裝消費節等會展活動,開業愛琴海購物公園商業綜合體,重點培育夜市經濟、假日經濟,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平臺經濟發展,電商交易額達180億元以上。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以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促進項目更好建設為牽引,迭代升級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全力服務發展市場主體,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轉型、普惠小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等政策,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萬戶以上,新增“四上”企業75家。
(六)聚焦保障改善民生持續用力,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突出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深化社?;鸸芾?,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和社保卡“一卡通”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改建各類學校3所、增加學位3300個,加快明德小學建設和桃花溪中學擴建,爭創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全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啟動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心建設,推進區中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創建,加快國家級腫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和健康宣教中心建設。加強普惠養老服務城企聯動,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推進國防動員工作,在重要經濟目標防護方面培育全市經驗做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持續推動隱性債務化解,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和群死群傷責任事件發生,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