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壽:機制創新驅動農村“公共事”為農民“自家事”
重慶市長壽區以機制創新為引擎,驅動農村公共服務走深走實,使農村“公共事”變農民“自家事”,并由此獲評全國首批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
這里是重慶長壽區雙龍鎮紅巖村。村民代表、村支部、村委會等“村民民主議事小組”的成員,就村里公共服務項目的資金使用、實施次序等,召開“村民議事會”。
這樣的議事場景,已成為長壽區廣大村民深度參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縮影。多年來,長壽區創新實踐“村民民主議事小組”,其成員從各階層的村民代表中選舉產生。他們作為獨立于村支兩委的村級民主管理主體,參與項目實施和資金安排的始終,并就議事結果交由村民開會討論、投票表決而予以實施。“議事會”制度的“大家事大家議”不僅“讓群眾說了算”,也讓村民成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決策者”。
自2011年以來,長壽區按村戶籍人口、村域面積等因素確定各村專項資金額度,以及每個村基數5萬元的資金分配標準等,在全市率先把村級公共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相繼創建1個基數、2個主要因素和N個動態調整因素的“1+2+N”村級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項目的專項資金投入體系,及其區、街鎮、村三級聯動的保障機制。
不僅如此。明晰項目決策過程中的村民自己議、集體定,及其村民全程參與并主導項目的確定、規劃與實施等,一舉破解了長期以來人行便道、堰塘水窖等“群眾想做無錢做,政府做了群眾‘不買賬’”的兩難問題,搭建起一條干群關系和諧信任的紐帶。
目前長壽區各村已普遍建立議事、議事會發言、議事會表決等規則,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項目的資金使用,在事前決策、事中監督和事后評議,都是“村民說了算”,?所實施的每一個項目,也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其創新的“基數加因素”、“村民議事會”、“三級聯動制”三大機制,以小切口撬動基層治理大變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基層治理和民主協商制度不斷健全,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之路,描繪出一幅村美人和、業興民富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來源:天天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