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治理“灣長制” 聚心聚力促和諧
長壽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農民訴求日趨多樣的背景下,帶領群眾不等不靠,以“灣長制”為杠桿,撬動鄉村治理改革。
一、“灣”聚黨心,促引領。一是完善體系。吸取群眾意見,以群眾聚居灣落為單位,劃分灣區、設立灣長,構建“黨組織—灣長—村民”三級聯動體系,帶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激發黨群“共治共管”活力,把基層黨建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優勢。二是細化責任。組織灣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社會治理的殷殷囑托,夯實投身鄉村治理的使命責任,選聘7700余名優秀村民黨員和退伍軍人為灣長,明晰八項職責,引導灣長帶頭當好黨的政策宣傳員、情況反饋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遵規守法檢查員、村情民意觀察員、照看老幼托管員、防火救災平安員、人居環境督導員。三是重視學習。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邀請“灣長”和黨員干部一起升國旗、上黨課,接受思想淬煉,讓“灣長”和黨員干部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的擁護者、宣傳者和執行者,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自覺樹立良好的黨員“灣長”形象,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二、“灣”聚鄉情,促文明。一是村規引領風尚。制訂一套接地氣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將法律法規、家風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編制“村規順口溜”,通過村村響廣播、灣里公告板廣泛宣傳,對違反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精神的村民進行勸解。2022年以來停辦、簡辦婚喪喜事150余場,逐漸形成遇事不攀比、事后不議論的良好氛圍。二是文化引導精神。創建長壽區“鄉村文化”活動品牌,布局灣落“鄉風大講堂”“村民讀書堂”,做好鄉村“土氣”“生氣”“朝氣”大文章,激發傳統文化新活力,推進灣落文化親民化、規范化,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三是治理引入咨詢。積極爭取轄區第三人民醫院支持,創新性探索開設村級心理咨詢室,讓農村人群家門口接受專業醫生一對一服務,有效化解村民心理癥結,降低矛盾風險,保障鄉村平安穩定。
三、“灣”聚發展,促業興。一是先謀后動。灣長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召集灣里村民實事求是共話村莊發展,建言獻策出“金點子”,成功創建“一村一品”示范鎮村42個。二是合作聯動。搭建“技能分享”平臺,鼓勵灣里“致富帶頭人”分享本事技能、共享技術資源,提升村莊產業發展水平。開展柑橘、中藥材種植技術交流切磋活動,激勵村民使出看家本領,提升經濟作物種植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產量、質量雙提升。三是模范帶動。強化“灣長制”微治理,大力培育產業致富帶頭人,發揮“領頭雁”作用示范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灣長李順清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其“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模范事跡在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等重點黨報媒體多次宣傳報道。
四、“灣”聚民心,促和諧。一是灣落有溝通。抓住“露天電影、板凳講堂”等灣落創新活動為契機,互聊心事、互嘮家常,增進灣落鄰里間溝通了解。凸顯灣長“民聲傳感器”作用,精準反饋村民所思所想所需,充分發揮各村(社區)理事會、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等職能職責,實行重大事項“一事一議”,推進黨務、村務、財務規范公開,實現服務群眾透明公開、高效便捷。二是灣落有商議。堅持灣落事、灣落了,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灣落決策、灣落監督、灣落管理”工作新模式,搭建灣落議事平臺,依托黨群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場所,調處糾紛560余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三是灣落有服務。創新服務模式,成立“集結號”服務隊,以開展人居環境、關愛老幼、疫情防控等為服務內容,重點服務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深受群眾好評,呈現灣落奉獻精神,為鄉村治理“灣長制”推行助力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