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壽:“五項舉措”創新院落治理 持續推動鄉村治理工作落地見效
長壽區位于重慶中心城區以東,緊鄰兩江新區,是重慶主城新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轄19個街鎮225個行政村(涉農社區)。長壽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健全鄉村治理“微治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院落制同群眾自治、干群互動良性互動,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形成一批院落治理經驗。經調研走訪10個街鎮30余個村,將相關典型情況和做法進行梳理,形成本工作情況交流報告。
一、農民自治創新
自實施鄉村治理工作以來,新市街道黨工委抓住“村民自治”這條主線,指導各村社譜寫了人居環境、精神文明、產業惠民“三部曲”,以新同村為代表的村社走出了以“村民自治”為引領的鄉村院落治理特色路。主要做法:
(一)緣起一座涼亭。新同村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思路,尋找積極參與村民自治的先進典型,重點培養,計劃以示范的成功效果帶動周邊群眾的積極性。新同村4組陽家碾米槽出現一座愛心涼亭——聚閑亭,涼亭由村民鄉賢自籌自建,40多名村民和鄉賢自發籌集近4萬元,院落村民以義務勞動形式參與修建,亭子建好后,這里成為村民喝茶休閑、下棋娛樂、嘮嗑歇腳的好地方。
(二)帶動村民自治。因看到修建亭子后的改變,該組村民又自籌資金翻修了馬路,修建了花臺和溝渠,村民受此引導還自發的將自家房蓋換成了琉璃瓦,對年久失修的房子進行了重建,現如今這里村民自治,人居環境美麗,村民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對周圍村社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除此以外,村上還積極發掘“美麗庭院”、“綠色家庭”、“道德模范”、“長壽好人”等,近幾年共成功申報“美麗庭院”10戶,“綠色家庭”1戶,“道德模范”4戶,長壽好人1戶。在這些典型示范的引領下,進一步提高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三)政府因勢利導。區級部門和街道政府調研注意到村民發生的變化,因勢利導,以“聚閑亭”為平臺,創新開展“板凳講堂”、“說句心里話”等院落治理品牌活動。一是以新同村“聚閑亭”為榜樣,引導轄區村社在村民集中灣落,采用鄉賢捐贈資金、村民投勞、政府配套基礎設施的方式,修建納涼避暑、議事調解休閑亭9個,讓“聚閑亭”成為鄉村治理新陣地。二是在轄區村社開設“板凳講堂”。邀請黨員、干部、專家、學者、鄉賢、群眾等,端起小板凳,赴田間地頭、村居院壩,采用大白話方式,開展講理論、講政策、講健康、講法律、講科技、講文明、講變化等“七講”活動。通過常態化開展“板凳講堂”,用老板姓聽得懂的語言傳遞黨的政策和溫暖,架起干部群眾連心橋,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已開展“板凳講堂”活動160余場次。三是以“在新市里,說心里話”為關鍵詞,定期開展“說句新里話”活動。干群之間,鄰里之間敞開心扉,發自內心進行交流,達到思想上的共識,達到了矛盾糾紛“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村莊無閑事、大家一起干”的新局面。
小結:走進長壽區新市街道新同村,放眼望去,院內院外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繁花似錦,左鄰右舍其樂融融,經實地走訪座談,新同村村民王勇對此變化,感觸頗深。2023年新同村被評為“重慶市鄉村治理示范村”。
二、農村院落黨建
2022年以來,雙龍鎮著力開展“院落黨建”工作提升行動,探索“一領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院落黨建新模式,進一步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其中,雙龍鎮紅巖村相關經驗獲《重慶日報》??d。主要做法:
(一)開展“聚力型”共治。雙龍鎮紅巖村創新開展“一把脈、二會診、三開方、四辦理、五反饋”五步院落工作法,推進院落事務順利開展。通過院落“黨群議事站”每月至少收集一次民情民意,院落黨小組對收集的情況進行“把脈”,能自辦的組織村民開展自辦,不能自辦的通過“村-組-院落”+N個相關屬事部門開展“會診”,并集體研究出事項整改工作方案,對事項進行“開方”,制定完善限時“辦理”計劃表,事項推進情況通過議事站,及時向群眾反饋。2023年以來,雙龍鎮紅巖村通過“五步院落工作法”累計完成自辦事項10余次,會診事項5次,治理效果明顯。
(二)謀劃“協商型”共治。建立時間銀行、關愛老人等長效激勵機制,用好院落黨小組下設的政策宣傳、應急管理、志愿服務等治理隊伍,依托“義工服務、紅色行動”等活動載體,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通過“組織引領、共識達成、村民參與”的工作模式,將基礎設施建設、老有所養、產業發展等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變成議題,黨群共議村級發展。2023年以來,雙龍鎮紅巖村累計開展“千年良田”“和美鄉村”等議事36次,其中,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協商譜寫村歌《孝敬父母》1首。
(三)落地“參與型”共治。動員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組織參與議事,以社會組織為紐帶把人凝聚起來、把生活聯系起來。引導院落成立農民藝術家、老年人互助、綠色公益、經濟合作等社會組織,通過多元力量提升農村活力,激活農民內生動力,實現從“坐等靠要”到“共建共治共享”。雙龍鎮積極推廣紅巖村經驗做法,已在3個村13個院落“黨群連心議事站”成立老年人協會、釣魚協會、太極拳協會等社會組織15個,累計開展院落公益性活動20余次,零距離化解群眾矛盾糾紛120余件。
小結:雙龍鎮紅巖村黨群齊上陣,巧解舊“頑疾”;黨員沖在前,架起 “連心橋”。院落黨建開展以來,黨員同志帶頭、村民參與議事,破除發展中存在的頑疾和陋習,上下齊參與,雙龍鎮紅巖村在鄉村治理中跑出加速度。
三、農村灣長制度
葛蘭鎮鹽井村黨支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帶領全村群眾不等不靠,以“灣長制”為杠桿,延伸基層治理觸角,撬動鄉村治理改革。具體做法:
(一)強化制度設計,護航“灣長制”良性持續發展。2014年,葛蘭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鹽井村借鑒城市社區樓棟長制度做法,明確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實施“灣長制”,有效延伸基層社會治理觸角,通過村民投票選出一名政治立場堅定、文化素質較高、責任心較強、在本灣威望較高的“灣長”,發揮“灣長”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讓灣長全權負責自己所在灣落村民的需求,成為干部與群眾溝通聯絡的橋梁。為此,鹽井村草擬實施“灣長制”的相關制度和辦法,包含《鹽井村灣長管理制度》《灣長考核辦法》以及《灣長辭退辦法》等章程,明確“灣長”采取一年一任制,每年1月鹽井村8個組的組長均會到村委會推薦所在組別灣長名單,村支兩委在獲取名單后走訪全村43個灣落,在各個灣落分別召開選舉大會,由各灣村民自發投票選舉“灣長”確定名單。
(二)注重作用發揮,“灣長制”夯實群防群治基礎。“灣長制”是鄉村網格化服務管理在基層的延伸,是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成效體現,是群眾自治、基層群防群治工作的有力舉措。鹽井村“灣長”扮演著矛盾糾紛調解員、法制宣傳員、特殊人群關照員、義務消防員、義務安全巡邏員、流動人口協管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環境衛生監督員、群眾事務代辦員等諸多身份。此外,“灣長”除宣傳政策和法律法規,執行村上管理規定,反映村民需求,開展灣內治安巡邏,化解群眾矛盾等工作外,還主動擔負起幫忙照顧灣內老弱病殘的職責。
(三)瞄準振興基礎,“灣長”引領群眾保發展促業興。一是先謀后動。鄉村產業發展,只有匯聚民智,政策才能落地生根,36名灣長充分利用農閑時間、茶余飯后召集灣里村民實事求是共話村莊發展,建言獻策制度取得較好效果。“灣長制”實施以來,共商討和落實村級產業規劃20余條。二是合作聯動。鹽井村搭建“分享技能”平臺,鼓勵灣里“致富帶頭人”分享本事技能,共享技術和資源,提升村莊產業發展水平。村民在“柑橘和中藥材種植技術”切磋活動中,拿出自己看家本領,提升了后期經濟作物種植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產量和質量雙提升。三是模范帶動。在“灣長制”微治理下,鹽井村培育出一批土生土長的產業致富模范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獲得者、灣長李順清就是其中一位,李順清“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事跡,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重點黨報媒體多次宣傳報道。
小結:葛蘭鎮鹽井村建立了區鎮兩級統籌,鹽井村主導實施的鄉村治理品牌-灣長制,“灣長制”讓基層治理觸角延伸到院落,形成基層治理新格局,村莊面貌煥然一新。2023年葛蘭鎮鹽井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四、院落干群互動
為有效化解歷年來積累的信訪矛盾糾紛,維護鄉村平安穩定,做實鄉村治理工作,2022年以來,石堰鎮將密切干群關系作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突破口,積極探索開展“干部趕場”“干部夜訪”工作模式,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鄉村治理工作取得實質性效果,具體做法:
(一)建立“趕場+夜訪+點接單”治理制度。石堰鎮班子成員帶頭,每月至少在撤并的興隆場、義和場開展一次“干部趕場”集中接訪,每年至少對聯系村的在家群眾開展一次遍訪,重點走訪信訪問題多、矛盾突出、工作滯后的院落;必訪信訪群眾、重點人員、困難群眾以及對黨政工作有意見的群眾,主動收集意見建議,建立院落問題臺賬,并限期辦結、及時反饋,形成“群眾點單—趕場接單—夜訪送單”的群眾訴求閉環處理的院落“微治理”工作機制。
(二)深化“趕場+夜訪+點接單”治理內涵。一是“群眾點單”——梳理群眾最關心的惠民政策,匯編惠民服務菜單,廣泛征集意見建議和服務需求,接受“群眾點單”;二是“趕場接單”——通過“干部趕場”集中開展政策宣傳、公開接訪、民事代辦等工作,提供“定點”“定期”、“定制”的優質便民服務;三是“夜訪送單”——常態化“夜訪”群眾,利用夜間群眾空余時間多、院壩會到會率高、能拉進心理距離等優勢,直接下沉到灣落與群眾拉家常、開院壩會,就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帶案回訪走訪,開展政策宣講、現場辦公,讓群眾“找上門”變為干部“走進門”。
(三)檢驗“趕場+夜訪+點接單”治理效果。2022年以來,石堰鎮通過“干部趕場”“干部夜訪”,院落民意收集反饋渠道不斷拓寬,群眾能在院落家門口找得到干部,在院落治理上做到了“三個第一”(第一時間回應群眾關切,第一時間解決急難愁盼,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糾紛)。“趕場+夜訪+點接單”治理制度實施以來,石堰鎮已上門走訪群眾2300余戶,召開政策宣講、移風易俗和矛盾調處等院壩會550余場次,排摸化解矛盾糾紛隱患130余個,推動化解歷史遺留問題8個,其中,義和村居民胡信中反饋維修路燈、村道修復等建議,一一得到解決,對此十分滿意。
小結:石堰鎮通過“趕場+夜訪+點接單”鄉村治理機制,村民矛盾糾紛及信訪案件大幅下降,黨群干群關系更為融洽。民為邦本,以腳步丈量民情,“干部夜訪”點亮群眾幸?!靶臒簟?,石堰鎮下沉灣落院落的鄉村治理模式,切實為民辦了難事、解了民憂。
五、院落工分聚民意
海棠鎮創新鄉村院落治理工作方法,以“院落”為單位,以“積工分”形式把群眾拉回并團結到村“兩委”周圍。“積工分”制度實施以來,鄉村群眾爭當先進的多了,甘做落后的少了;樂于助人的多了,遇事繞道走的少了,村面貌日益改善。具體做法:
(一)有一套“掙工分”的活機制。2021年以來,海棠鎮以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村民滿意度為目標,以“積工分”為工作抓手,將鄉村“被動治理”的原34條村級重點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例如,小河村和莊嚴村將類如“森林防火、人居環境提升”等突發或需群眾協助的事項,及時納入積分獎勵機制,對村民行為進行“積工分”,并給予相應精神和物質激勵。此外,針對轄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且大部分集中在昆明的特點,海棠鎮依托“紅巖昆明流動黨員黨支部”優勢,在滇設立“海棠在滇人員服務站”,以“工分”為紐帶,以柔的方法,聯絡在滇人員建言獻策、參與家鄉建設。
(二)有一個“兌工分”的錢袋子。海棠鎮主動謀劃,積極拓寬鄉村治理資金保障渠道,投入力度穩中有升。在全區率先實行鄉村治理資金“一專項三配套”的保障制度,將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0.5萬元/村/年)和鎮村兩級工作配套經費、部門幫扶配套經費、民意調查配套經費進行統籌。2023年以來,針對鄉村治理積分制,海棠鎮共投入財政資金9.08萬元,實現投入連續兩年穩步遞增。此外,海棠鎮成立鄉村治理專班,統籌組織、宣傳、政法、民政等政策資源,放大資金疊加效應,為鄉村治理提供支持。
(三)有一幫“聚民意”的強隊伍。海棠鎮依托“村干部+網格員+小組長(院落長)”鐵三角力量,以院落為單位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村民滿意度,組建了鄉村治理服務隊伍32支,涉及隊員880名。例如,小河村創新實踐鄉村治理“五家共治”共同體機制,以村“兩委”為“本家”、鄉村群眾為“主家”,網格員和小組長(院落長)為“管家”、涉村涉農企業為“鄰家”、鎮鄉村治理專班為“專家”,整合五家力量、匯聚五家智慧,通過“編制積分方案、整合資金資源、動員村民群眾、共治村事民事”的實施路徑,全面提升海棠鄉村治理能力。
小結:海棠鎮創新鄉村治理工作方式,以“積工分”形式把群眾團結到村“兩委”周圍,創設了一套“掙工分”的活機制,用好了一個“兌工分”的錢袋子,建強了一幫“聚民意”的強隊伍,讓村民既是鄉村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形成了“用柔的方法,得好的效果”的鄉村治理海棠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