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項增收”為抓手 促進群眾收入穩定增長
為充分激發脫貧戶和監測對象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造血”功能,長壽區以“產業增收、就業增收、村集體帶動增收”為抓手,持續發展特色幫扶產業,推動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成效顯著,讓脫貧群眾端穩端牢“飯碗”,用雙手托起“滿滿的幸福”。2023年長壽區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20051元,增速15.7%%;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15720元,增速14.4%。
一、狠抓脫貧產業增收,確保“應補盡補”。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落實產業發展資金2800萬元,對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等產業投入銜接資金1900萬元,較2022年增長90%,其中中央資金用于產業的比例達63.07%。二是加大到戶補貼力度。為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充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大力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結合長壽區實際種植情況及農資漲幅情況,將玉米、水稻、油菜、多種作物輪作等納入補貼,同時將到戶產業申報獎補資金從每戶最高3000元提高至4000元,通過脫貧戶自愿申報、鎮級驗收、區級驗收、公示公告、財政劃款等流程實施獎補。2023年累計申報3075戶718萬元,較2022年增加187萬元,脫貧戶覆蓋率達46.3%。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創新“銀行+擔保+風險補償資金池”組合政策,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10~300萬元信貸擔保貸款,探索開發漁業貸、生豬貸、商戶貸等金融產品。大力推廣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富民貸”、“渝快助農貸”等金融產品,為有條件、有意愿、有需求的農戶提供生產經營信貸支持,累計發放“渝快助農貸”15筆345萬元,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3842戶次、6577.125萬元,獲貸率71.17%。四是加大消費幫扶力度。大力組織動員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積極參與消費幫扶,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參加市內外農特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鼓勵電商平臺企業、社交新媒體、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直播帶貨,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全年累計購銷農產品1.23億元。
二、促進穩崗就業增收,確保“應就盡就”。一是強化轉移就業服務。依托勞動力轉移就業管理信息平臺,及時摸清實際情況和就業愿望;積極推行“網絡招聘”“遠程面試”,通過“線下送崗”“線上薦崗”雙重模式,促進轉崗就業有效匹配。通過落實社會保險補貼、交通補貼、鼓勵龍頭企業吸納就業等鼓勵引導全區6806名脫貧勞動力外出就業。在10個脫貧村分別發展3個以上致富帶頭人增收產業,鼓勵支持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保底分紅等形式吸納脫貧戶就近就業,累計帶動1000余名脫貧戶穩定就業。二是強化公益崗位服務。精準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就業,對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但通過市場手段無法就業的超齡脫貧人口創新開發農村服務型崗位,確保就業規模保持總體穩定。安置在崗低收入人口1727人,其中安排財政銜接資金1000萬元用于農村服務型崗位,安置1679名超齡脫貧群眾就業。三是強化幫扶車間服務。加強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前、建設中、認定后”工作指導,第一時間掌握幫扶車間吸納脫貧勞動力的情況,及時落實就業獎補、創業貸款、一次性建設補助等扶持政策,切實發揮政策帶動作用。累計創建幫扶車間10個,發放帶動就業示范獎補19.25萬元,共吸納143名村民就近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48人。四是強化以工代賑服務。建立長壽區2023年度適用以工代賑的區級重點工程項目清單,圍繞城鎮建設、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等重點領域,申報適用以工代賑的區級重點工程項目10個、總投資4.0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764個、培訓務工人員1600人、發放勞務報酬1714萬元。五是強化技能培訓服務。緊盯地方特色主導產業、市場需求和脫貧勞動力個人意愿,精準設置家政服務、母嬰護理、竹藤編技藝等16個培訓工種。通過“職業技能+創業+農技+實用技術”方式開展復合型培訓,積極引導勞動力參加適合自身特點的培訓項目,實現3100余人參訓,624人成功就業。
三、壯大村集體帶動增收,確保“應帶盡帶”。一是搭建規范高效的資產管理平臺。成立長壽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司,全面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分賬工作,摸清資源資產家底,厘清產權權屬關系,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二是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引導龍河鎮保合村與民營企業浙江和途公司、國有鄉村旅游公司合作,按照2:2:6股比組建保合公司,負責慢城運營,已招商落地鄉村業態40余家,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旅游收入193萬元。三是探索龍頭企業幫帶型模式。依托平偉農業公司,引導洪湖鎮稱沱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耕地、林地、集體建設用地等1300畝土地經營權入股稱沱敬知業農業股份合作社,通過與工商資本合股聯營,采取保底分紅方式進行利潤分配,實現319戶農民變股東,村集體年分紅收益可達35萬元,戶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四是探索合作社帶動模式。投入1300余萬元在10個脫貧村開展股權化改革,累計培育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脫貧村100%有農民合作社帶動,有意愿脫貧戶100%加入專業合作社,每年帶動600余戶脫貧戶實現增收。五是探索配套服務型發展模式。引導長壽經開區、長壽高新區毗鄰的村,發展餐飲、勞務等第三產業,盤活閑置的農房、廠房、辦公用房實現收益。市級試驗示范村每年可實現集體經濟分紅收益20萬元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