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雙龍鎮紅巖村:聚焦“五大”振興 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長壽區雙龍鎮紅巖村系市級脫貧村,地處長壽區東北部,距長壽城區26公里,幅員面積6.48平方公里,主要以柑橘、蔬菜、糧油和畜禽產業為主,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全村戶籍人口3596人,脫貧戶46戶97人,監測戶6戶12人。近年來,紅巖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要求,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不斷優化工作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有力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
一、以產業為驅動,實現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紅巖村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放在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育優育強村內企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強村富民的雙贏目標。一是育優育強村內企業。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蔬菜、柑橘傳統優勢產業,引進重慶市長壽區德康好家禽養殖有限公司、重慶市誠冠有機肥公司、長壽區煙花爆竹倉庫、重慶市長壽區楚國農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構建“2+N”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柑橘種植規模1200余畝、蔬菜種植規模700余畝,年產值近450萬元;年產雞苗800萬羽,年產值近2000萬元;年產有機肥1萬噸,年產值近1000萬元;年銷售煙花爆竹4.6萬箱,年產值900萬余元;年出欄豬2000頭,年產值近400萬元。二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紅巖村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多措并舉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護,制定蔬菜基地管理用房運營方案,采取出租方式激活扶貧項目資產效益。以重慶洪巖勞務股份合作社為依托,充分發揮村支書“一級建造師”的能力優勢,積極承接鎮內外村級建設項目,增加勞務合作社經營收入。合理高效利用財政補助資金,大力實施股權化改革項目,深化利益聯結機制,與村內企業簽訂股權分紅協議10份,確保股權分紅逐年兌現。近三年來,村集體經濟創收均達到21萬余元。三是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推薦村民在本村企業就近就地就業,開發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35個,在村居住的脫貧戶實現就業全覆蓋。充分發揮村內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支持脫貧戶、監測戶發展蔬菜、柑橘、畜禽等產業,為36戶脫貧戶提供小額信貸77.5萬元,年均發放產業補助近40戶次4萬余元,助力脫貧家庭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二、以人才為引擎,激發興村活力。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紅巖村始終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發展的核心動力,積極引育本土能人、返鄉創業者和專業技術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村、富農民的新時代鄉村振興隊伍,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一是加強村“兩委”班子及梯隊建設。大力實施鄉村人才回引工程,1名建筑行業企業家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名退役軍人、2名大學生進入“兩委”班子,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注重在致富帶頭人中發展黨員,在黨員中發展致富帶頭人,在黨員致富帶頭人中培養村級后備干部,截至目前,已有1名后備干部進入村“兩委”班子。二是提升村干部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實施“1+1”結對幫帶機制,由鎮政府駐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干部擔任幫帶導師,每月定期開展談心談話,及時掌握思想動態和工作情況,通過結對幫扶模式,幫助其在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為民服務等工作中淬煉成長。積極推薦村干部參加區級、鄉鎮各類政治和業務培訓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全面提高其組織農民、服務農民的能力和水平。紅巖村黨支部書記在2022年“長壽區村支書擂臺比賽”中獲三等獎,紅巖村在2024年度雙龍鎮村居賽馬比拼中獲得第一名。三是培育新時代新農人。紅巖村聚焦“新農人”培養工程,通過設立產業振興講堂、開展現代農業技能培訓、搭建電商創業孵化平臺等方式,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挖掘培育本土種植能手、鄉村工匠和產業帶頭人18人,積極引導20余名在外務工人員、大學生、退役軍人等群體返鄉創業,成立農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公司10余個,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讓“新農人”成為帶動鄉村產業升級、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三、以文化為紐帶,凝聚振興合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紅巖村深入挖掘本土孝老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明新風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一是培塑文明鄉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聚焦高價彩禮持續發力,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以紅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組建9支志愿服務小分隊,為年老、殘疾和困難群眾開展春耕秋收、快遞收發、庭院打掃、危困救助等志愿服務活動,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二是選樹先進典型。厚植道德土壤,加強典型選樹,每年開展孝老、致富、自強、守法、衛生之星評選活動,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感召激勵全體村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推動全村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氛圍。該活動被市委組織部“紅巖先鋒智慧黨建七一客戶端”、區委組織部“長壽組工”公眾號刊載。三是加強文化建設。緊扣“黨建引領文化振興”主題,不斷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2024年,組織開展紅巖村第一屆村民趣味運動會,深入每個村民小組中心灣落開展,運動項目接地氣、群眾參與度達95%,深受人民群眾歡迎,人民群眾的向心力、凝聚力顯著增強。該活動被市委組織部“紅巖先鋒智慧黨建七一客戶端”、重慶區縣組織工作周報、區委組織部“長壽組工”公眾號刊載。以鄉土氣息、產業特色、故鄉鄉愁元素為主題,創作紅巖村村歌——和美紅巖,吸納老中青村民20余人組建紅巖村合唱團,開展村歌傳唱、經典歌曲進院落等活動,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村莊文化氛圍。紅巖村在2024年長壽區和美鄉村村歌大賽中獲優秀獎,在2024年雙龍鎮春節文藝匯演中獲二等獎。
四、以生態為底色,繪就美麗鄉村。紅巖村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守住耕地紅線,持續加強村容村貌整治,補強路網、氣網、水網短板,目前,自來水、入戶便道實現全覆蓋,天然氣覆蓋率近50%,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競展新顏,“詩意棲居,復返自然”的田園風貌逐漸形成。一是著力森林綠化。紅巖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倡導植綠、護綠、愛綠的文明新風,重點圍繞荒山荒地、道路兩側、房前屋后等區域開展植樹造林。通過“黨支部引領+村民自治”模式,連續3年組織黨員群眾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并探索“誰種植、誰管護、誰受益”的激勵機制,增強村民護綠積極性。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由9名小組長組建義務護林員隊伍,加強森林巡查和病蟲防治工作,杜絕亂砍濫伐行為。截至目前,全村累計完成造林面積近4畝,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是著力道路暢化。紅巖村按照“先主干、后支線,先硬化、后優化”的思路,采取“區級部門幫扶+村級企業贊助+工作隊派出部門支持”的方式,近年來,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0萬余元,完成18公里村組道路硬化,新建蔬菜、果園產業路5公里,全面實現“組組通硬化路”,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為確保道路長期暢通,紅巖村建立“村干部包片、村民小組長包段、公益崗位人員包日常維護”的三級管護機制,定期清理邊溝、修補路面、增設安全警示標志,發動村民參與“愛路護路”行動,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圍。三是著力路燈亮化。紅巖村立足村民夜間出行的現實需要,著力推進路燈亮化工程,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采取“政府項目補貼+村集體出資”的方式,新安裝太陽能路燈620余盞,維修老舊路燈60余盞;以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為契機,與重慶來東能源有限公司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公司捐贈太陽能路燈40盞。截至目前,實現村組道路、所有灣落路燈全覆蓋,村民夜間出行更加安全便捷,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五、以治理為基石,筑牢發展根基。紅巖村堅持以黨建為統領,推動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切實筑牢發展基石,以鄉村治理現代化賦能鄉村振興。一是搭建黨群連心議事站,實現鄉村自治。在全村中心灣落設立黨群連心議事站3處,選舉院落長及成員、黨小組長及成員共計18人。構建院落、小組、村委會三級矛盾化解體系,探索“一把脈、二會診、三開方、四辦理、五反饋”五步院落工作法,健全閉環管控機制,強化感知發現,實現小事不出灣落、大事不出村莊。近3年來,妥善化解土地流轉糾紛、鄰里糾紛100余起。二是打造法治文化主陣地,實現鄉村法治。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每月組織開展紅巖村法治大講堂,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管用的“法律明白人”隊伍,為院落微治理奠定堅實的法治人才基礎。創建紅巖村法治文化廣場,打造“以法品書”“以法明理”“以法說案”“以法會友”全鏈條學法、普法、用法主陣地,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法治素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三是聚焦矛盾糾紛源治理,實現鄉村德治。以開展趣味運動會、村歌比賽為抓手,引導鄉鄰之間勤走動、常來往、多交流,讓村民們距離更近、心靈更親、感情更濃。開展“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主題文明實踐活動,按群眾申報、制作銘牌、每戶公示的方式展示家訓,以故事分享、家庭講座、互動游戲的形式分享家訓,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風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正確道德觀,提升群眾道德文化修養,不斷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助力實現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紅巖村在鄉村治理方面綿綿用力、接續奮斗,治理成果不斷凸顯。紅巖村黨支部書記獲評長壽區2023年度鄉村治理先進個人;周功利等5戶群眾被農業農村部、司法部授予“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稱號;院落黨建和鄉村治理經驗做法在長壽手機臺《美麗鄉村》欄目展播,并被《新華每日電訊》報道;經驗材料《“三措并舉”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在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刊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