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導向打造國家級有機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
聚焦“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導向
打造國家級有機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
長壽區始終堅持朝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所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將漁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深入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健康生態漁業向高質量全產業鏈發展穩步邁進,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實現漁業總產值15億元,全區水產養殖面積和水產品產量分別位居全市第一和全市第三,成為全市最大的有機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
一、以體制創新為基礎,健全漁業發展制度框架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區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下設鄉村產業振興工作專班,主抓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和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工作,將十萬畝健康漁業養殖工程納入全區“一主兩輔”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打造。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編制《長壽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和《長壽區水產養殖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科學布局不同類型的養殖水域灘涂,穩定水產綠色健康養殖面積,水產品產量保持全市第一。三是穩定政策支持。建立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補助政策,對于首次認證市級名牌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經營主體,分別給予3萬元、5萬元和10萬元補助,續展的給予1萬元補助。將國家高端有機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項目納入區級重點項目庫,帶動社會資金投入1.5億元,促進了產業提檔升級。
二、以種業振興為突破,著力培育名優水產品種
一是強化苗種繁育。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探索開展鱸魚、大鰭鳠等名優品種繁育,年繁育花鰱、白鰱、鯽魚等優質魚苗3億尾,培育規格魚種7000噸,魚苗繁育能力居全市前列,遠銷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二是推廣優良品種。以黃顙魚、鱸魚、翹嘴紅鲌、鳊魚等為主,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形成“四大家魚穩中向好,名特優品種異軍突起”的漁業養殖新格局。尤其以黃顙魚、翹嘴紅鲌、鱸魚最有特色,養殖產量占全市同類產品的20%;黃顙魚示范單產達7000斤/畝,為全市之最。三是深化試驗示范。依托重慶市生態漁業體系長壽綜合試驗站和西南大學教育試驗基地,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區水產站獲“全國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稱號。開展“浮式池塘內循環微流水模式”試驗并取得成功,建成流水養殖槽90個,獲得專利7個,流水槽單槽效益超過5萬元。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基地“魚—蚌混養新模式”獲得國家貝類產業體系專家認可。
三、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全面提升健康養殖品質
一是創新生態養殖模式。以長壽湖和大洪湖為主體,“人放天養”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年產有機水產品5000噸。設立水質監測點50余個,建成多級人工濕地、工程化尾水處理、魚菜共生等尾水治理示范點8個,推廣魚菜共生、稻田綜合種養5000余畝,全過程管好治好水產養殖尾水。二是加強產品品牌建設。開展生態商品魚基地“綠色、有機水產品”申報認證,認證綠色食品2個,有機水產品13個,“長壽鳙魚”成功創建全市首個水產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有機甲魚獲第八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優秀產品獎和第十五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三是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對全區規模水產企業進行清理登記,積極引導漁業養殖業主推行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強化水產品生產基地巡查,從源頭上保證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質量安全抽檢,開展鰱魚、草魚、鯽魚、鱸魚等水產品違禁藥物快速檢測400余個,定量檢測50余個,檢測合格率保持100%。
四、以自然長壽為本底,擦亮長壽有機漁業品牌
一是作響長壽鮮魚品牌。實施鄉村振興“自然長壽”品牌打造工程,成功對外發布“自然長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制定“長壽魚”品牌策劃包裝細化方案,將“長壽魚”打造成為“自然長壽”農產品新名片,17個水產品獲評“重慶名牌農產品”,有機鳙魚入圍重慶市首屆“我最喜愛的20大重慶名牌農產品”,長壽大洪湖有機魚已成功進駐重慶百貨新世紀超市等大型商超,在重慶主城及區縣開設商超網點、自營網點40個。二是探索統一經營模式。依托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慶大洪湖水產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發動周邊100余名漁民實施生態養殖,統一魚苗、統一魚餌、統一施藥、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經營大洪湖水域面積1.5萬畝,實現年產值4千萬元,固定合作漁民人均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三是構建漁業全產業鏈。加快發展以魚面為主的水產品加工業,年加工魚面200余噸,長壽魚面、長壽全魚宴馳名全市,成為全市重要的特色產品及旅游饋贈佳品,其制作工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每年組織開展開漁節、鄉村垂釣節等漁業休閑旅游節會,建成全國休閑漁業基地3個,配套發展露營點10個、酒店及農家樂110家、餐飲店200余家,打造以“漁”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2條,實現休閑漁業年產值1億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