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號 ] | 11500221MB15517796/2021-00189 | [ 發文字號 ] | |
| [ 主題分類 ]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 [ 體裁分類 ] | 規劃計劃 |
| [ 發布機構 ] | 長壽區生態環境局 | [ 有效性 ] | |
| [ 成文日期 ] | 2021-12-07 | [ 發布日期 ] | 2021-12-07 |
生態保護監管工作方案
????為切實履行生態保護監管職責,加快構建全區生態保護監管體系,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環生態〔2020〕73號)和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渝環〔2021〕26號)要求,結合我區生態保護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在配合全市生態監測網絡初步建立基礎上,全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引領作用得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氣候適應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鞏固。
二、工作安排
(一)配合市局以及市級有關部門在我區設置生態監測站點和監測樣地(帶)的建設和開展水生態、土壤生態監測的探索。(監測站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配合)
(二)配合市局完成2015—2020年全市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在摸清全區生態狀況現狀、變化及趨勢,及時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總量與排放管理科、監測站配合)
(三)配合市局在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總量與排放管理科、監測站配合)
(四)配合市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和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建立人類活動清單,及時發現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內人類活動變化情況及新增違法違規行為。(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五)配合市局開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及評價。(監測站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總量與排放管理科配合)
(六)配合市局開展對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進行評估。(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監測站配合)
(七)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和勘界定標工作,貫徹落實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辦法和監管指標體系,嚴格生態保護紅線項目準入。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人類活動本底調查,建立健全問題臺賬,及時發現、移交和督促整改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破壞問題。(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行政審批科、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八)配合區級部門對全區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執行國家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貫徹落實重慶市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規范性文件。深入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健全問題臺賬,及時發現自然保護地內違法違規問題并扎實推進整改,嚴格落實整改銷號制度。對污染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地并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依法依規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行政審批科、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九)配合市局推進“一區兩群”重點區縣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設,構建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積累生物多樣性觀測數據。配合市局開展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摸清轄區內生物多樣性本底、分布和威脅因素,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配合市級部門開展外來入侵物種調查,了解全區外來入侵物種分布情況,建立完善外來生物入侵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加強全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與教育,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活動。配合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委做好生物安全工作。(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監測站配合)
(十)落實中央、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將中央、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納入情況納入年度區級對部門、街鎮生態環境目標任務考核。(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十一)嚴格執行相關執法制度,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實施,強化生態保護綜合執法與相關執法隊伍的協同聯動。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地內開礦、筑壩、修路、建設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自然保護地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注重信息共享,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及時將生態破壞問題線索移交有關主管部門,及時辦理其他部門移交的問題線索。(支隊牽頭,自然生態保護科、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監測站配合)
(十一)配合市局完善重慶市自然生態大數據系統,整合自然保護地監管、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等內容,為生態保護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十二)強化規劃引領、統籌推動“五位一體”為重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創建。以生態優勢為依托、探索轉化路徑模式,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街鎮的細胞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街鎮建設。(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水生態環境科、土壤固廢管理科、大氣環境科、行政審批科、支隊、監測站配合)
(十三)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積極參與中國生態文明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局辦公室配合)
(十四)強化示范建設引領帶動作用,宣傳推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經驗,凝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通過示范建設推動全區綠色發展。(自然生態保護科牽頭,局辦公室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相關科室、支隊、監測站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結合自身職能職責,抓好抓實生態保護監管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各科室、站、隊聯動協作,推動生態保護監管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二)自然生態保護科定期調度生態保護監管工作推進情況,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生態保護監管工作開展、責任落實等情況納入年度評先評優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