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號 ] | 11500221009303905W/2023-00036 | [ 發文字號 ] | 無 |
| [ 主題分類 ] | 統計 | [ 體裁分類 ] | 統計分析 |
| [ 發布機構 ] | 長壽區統計局 | [ 有效性 ] | |
| [ 成文日期 ] | 2020-03-22 | [ 發布日期 ] | 2023-12-05 |
重慶市長壽區202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重慶市長壽區202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
統計公報
?
重慶市長壽區統計局
2021年3月22日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積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推動復工復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八項行動計劃”,經濟呈現穩定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732.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1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414.2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257.3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3:56.5:35.2。按所有制類型分,國有經濟增加值242.6億元、與上年持平,占GDP比重33.1%;民營經濟增加值411億元、增長6%,占GDP比重56.1%,外商港澳臺經濟增加值79億元、增長8.9%,占GDP比重10.8%。
年底,全區共轄7個街道、12個鎮,含221個行政村、49個城市社區。共有戶籍人口88.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5萬人,鄉村人口49.6萬人。出生人口6114人,死亡人口120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62‰。人口性別比為102.3(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城鎮新增就業2127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4993人,城鎮困難人員就業4167人。
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市場主體69409戶、增長2.68%,其中內資企業16648戶、外資企業111戶、個體工商戶52038 戶、農民專業合作社612戶。新增市場主體10405戶,其中內資企業2318戶、外資企業6戶、個體工商戶804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3戶。
疫情防控,1.9萬名基層工作者奔赴一線,排查出密切接觸者1012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438人次,檢測車輛23萬駕次、人員70余萬人次。5000余名醫護人員不分晝夜挽救生命,22名確診患者兩個月內全部治愈出院;685名醫護人員主動請戰,53名醫務人員千里馳援湖北,成功救治421人,1人獲評全國抗疫先進個人。164家企業展現社會擔當,捐款捐物1100萬元。落實“助力市場主體45條”等系列對沖措施,采取續貸、展期、延本降息等方式,為3217戶企業提供差別化信貸70.5億元。
“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動態清零,全面完成控輟保學任務,群眾看病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貧困人口外出務工6690人、較去年底增加278人,改造新增四類對象危房228戶、住房安全邊緣戶危房175戶,完成消費扶貧1.2億元。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增加值62.3億元,增長4.6%。實現農業總產值93.7億元,增長19.1%。糧食播種面積89.6萬畝,產量32.7萬噸;谷物播種面積53.1萬畝,產量25.8萬噸;豆類播種面積15.0萬畝,產量1.8萬噸;折糧薯類播種面積21.6萬畝,產量5.2萬噸;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21.7萬畝,產量37.9萬噸;瓜果類播種面積1.7萬畝,產量3.3萬噸;油菜籽播種面積8.8萬畝,產量1.2萬噸。
全年生豬出欄46.3萬頭,下降0.4%;全年豬肉產量3.5萬噸,下降0.2%;年末生豬存欄31.3萬頭,增長113.2%;全年牛出欄0.5萬頭,增長5.7%;年末牛存欄1.2萬頭,增長0.4%;全年家禽出欄1120.5萬只,與去年持平;全年禽肉產量1.7萬噸,增長0.5%;全年禽蛋產量5.9萬噸,增長3.2%。
完成部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2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確認成員身份62萬名。新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9個,本土農特產品線上銷售突破2.5億元。
三、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39.6億元,增長5.7%,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6.4%。規上工業企業280戶,增長5%;實現總產值1117.4億元、增長3.2%;其中長壽經開區規上工業總產值848.3億元、增長2.8%;長壽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257.9億元、增長4.5%;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73.9億元,增長15.8%。
規上工業營業收入1049.7億元,下降1.5%;利潤總額44.5億元,增長7.3%;稅收24.4億元,下降14.2%;收入利潤率4.2%,上升0.3個百分點。
生鐵產量637.8萬噸,增長4.4%;粗鋼產量799.0萬噸,增長6.8%;鋼材產量743.0萬噸,增長1.0%;精甲醇產量159.4萬噸,下降1.3%;合成氨產量13.0萬噸,增長22.4%;冰醋酸產量45.4萬噸,增長15.4%;合成纖維聚合物產量14.6萬噸,下降1.0%;輪胎產量660.6萬條,增長3.2%;發動機產量1957.9萬千瓦,下降16.9%;家具產量320.7萬件,下降0.8%;變壓器611.1萬千伏安,增長130.2%;印制電路板11.7萬平方米,增長96.6%。
全年規上工業能源消耗總量1004.4萬噸標準煤,增長1.3%。其中,規上工業用電76.1億度,增長3.4%;規上工業用煤715.1萬噸,增長6.9%;規上工業用天然氣24.6億立方米,下降6.8%;規上工業用熱力2262.2萬百萬千焦,增長1.9%。
四、建筑業和投資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74.6億元,增長6.2%,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0.1%。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65.0億元,增長8.6%,其中工業投資145億元,增長14.5%;房地產開發投資30.9億元,增長10.7%。房地產施工面積272.4萬平方米,增長14.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102.7萬平方米,增長81.2%;房地產竣工面積79.9萬平方米,增長4.6%;商品房銷售面積91.5萬平方米,下降3.1%。
五、國內貿易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71.0億元,增長3.2%,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9.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8億元,下降9.0%,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5%。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0.3億元,增長2.6%;批發業銷售額713.1億元,增長9.1%;零售業銷售額158.8億元,增長11.2%;住宿業零售額13.7億元,增長0.3%;餐飲業零售額24.9億元,下降11.3%。
六、交通運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6.7億元,增長2.4%。全年公路運輸客運量506萬人次,下降42.6%;公路運輸旅客周轉量25815萬人公里,下降45.5%;公路運輸貨運量9460萬噸,增長9.3%;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766969萬噸公里,增長9.5%。全年水路運輸客運量3.9萬人次,下降18.5%;水路運輸旅客周轉量39.9萬人公里,下降19.7%;港口吞吐量1751.2萬噸,增長21.5%;長壽籍貨船水路運輸貨運量215.9萬噸,增長10.1%;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460340萬噸公里,增長0.7%。
公路總里程36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8公里,國道195公里,省道152公里,農村公路3184公里。
新能源純電動車公交車擁有量240臺。
七、對外經濟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97.5億元,下降17.7%;實際利用外資20210萬美元,增長15.0%。全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13個,引資額611.5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引資額429.5億元,戰新產業引資額194.5億元,外資項目27.9億元。招商引資項目中,產值100億元級項目1個,產值10億元級項目10個,產值1億元級項目69個。
八、財政金融
全年財政收支中,收入合計91.3億元,下降0.1%;轄區稅收48.8億元,下降10.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合計41.9億元,增長19.1%;其中稅收收入小計23.8億元,下降9.9%;非稅收入小計18.2億元,增長106.1%;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8億元,下降64.4%;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合計46.5億元,下降3.6%。支出合計145.9億元,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合計71.9億元,下降2.9%;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2億元,增長166.2%;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合計71.8億元,增長5.6%。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679.5億元,增長14.7%;其中住戶存款480.2億元,增長12.2%(住戶存款中,活期存款118.7億元,增長12.4%;定期及其他存款361.5億元,增長12.2%);非金融企業存款129.4億元,增長54.5%;廣義政府存款64.8億元,下降16.3%;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4.9億元,增長45.6%。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432.1億元,增長16.8%;其中住戶貸款163.2億元,增長1.4%(住戶貸款中,短期貸款33.0億元,增長24.8%;中長期貸款130.2億元,下降3.2%);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269.0億元,增長28.7%。
九、居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
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91元,增長6.7%;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97元,增長5.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7元,增長7.1%。
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5.9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5萬人。
十、科學技術與教育
全區擁有科研機構數94個,完成科技計劃項目立項51項、獎勵創新項目666個,補助、獎勵金額5145.5萬元。科技成果認定登記135件,完成全國技術認定登記393件,認定金額3.46億。建成海外研發中心1個,新增科技型企業15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558家、高新技術企業118家、高成長性企業27家、市級研發機構52家,國家科技成果登記126件。
2020學年,全區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224所(含化工職業學院)、教職工9147人,在校學生99626人。其中基礎教育機構220所,教職工8357人,在校學生83642人;職業教育機構(含化工職業學院)4所,教職工790人,在校學生15026人。基礎教育中,學前教育機構131所,教職工2207人,在校學生17566人。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全區共有市級歷史文化街區1處、市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市級歷史文化名村1處,市級歷史建筑9處;新增市級首批優秀歷史建筑5處、市級歷史建筑2處。新增市級非遺傳承人2名,新公布區級非遺目錄22項、非遺傳承人14人。館藏文物重新鑒定定級三級以上文物101件。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203場、曲藝進校園進社區20場。
“長壽好景拋沙畫”、“長壽湖屏風”文創產品入選市政府外事禮品推介名錄庫。龍河鎮保合村獲全國重點鄉村旅游示范村、長壽慢城獲全市鄉村旅游智慧旅游示范點。全年接待游客7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5億元、過夜游客80萬人次。
全區共有醫療機構443家,其中,公立醫院4所(三甲醫院1所,二級醫院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所,鎮衛生院12所,社區衛生服務站8所,村衛生室206個(因基層醫療衛生分支機構整頓合并,較2019年減少)。全區擁有醫院病床位總數4987張,每千人口編制床位數6.08張,注冊執業(助理)醫師2290人,注冊護士3304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8人,每千人注冊護士4.03人,?每萬人口全科醫師人數達到2.83,優于全市平均水平。
新建彩色健身步道20公里、登山步道20.5公里,改建健身步道10公里,新增體育場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面積達2.16平方米。積極備戰重慶市第六屆運動會,組隊參加市級青少年體育賽事,獲29金30銀32銅佳績。
十二、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堅持高水平建設,統籌推進68個城市提升項目,龍溪河—桃花溪水系連通工程破土動工,體育館、格林廣場公共停車場建設完工,改造9個片區老舊小區,改造40棟老舊居住建筑消防設施,完成晏家片區市政消火栓補建工作。提檔升級鳳山、桃花公園。完成智慧城市規劃方案,建成5G基站787個,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平臺廣泛應用。深化“馬路辦公”,解決城市管理問題2683個。
著力美環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新建“四好農村路”297公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5%。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一口一策”整治排污疑似點206個,清理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14個,完成長江經濟帶30座小水電整改。強力推進長江長壽段10年禁捕,鞏固提升五級水污染風險防控體系,長江長壽段水質保持在Ⅱ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3天,優良率達91.2%;醫療廢物、工業危廢規范處置率達100%;受污染耕地、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9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47.5%。
成功破獲非法銷售170萬只特大偽劣口罩案,受公安部賀電表彰。八類案件下降11.1%,搶劫、搶奪等街面犯罪下降60%,城區刑事發案率降至歷史最低。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排除隱患4429項,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9%、8.7 %,較“十二五”下降37%和38%,連續12年獲評安全生產先進區縣。
注: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