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號 ] | 1150022100930473X6/2024-00016 | [ 發文字號 ] | 新市辦發〔2024〕21號 |
| [ 主題分類 ] | 其他 | [ 體裁分類 ] | 公文 |
| [ 發布機構 ] | 長壽區新市街道 | [ 有效性 ]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8-01 | [ 發布日期 ] | 2024-08-01 |
重慶市長壽區新市街道辦事處 關于印發《新市街道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 工作方案》的通知
為切實做好新市街道202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我街道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新市街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嚴控增量、減少存量、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圍繞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處置四大體系建設,不斷夯實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專家駐守、應急處置、督察督辦五大防線,努力將地質災害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二、地質災害現狀及分布情況
2024年,我街道現存入庫備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處,在東門村燕窩灣,地災類型是危巖。
三、2024年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研判與防災對策
(一)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時間空間預測
1. 汛期降雨誘發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根據氣象信息分析,2024年我區氣候總體呈現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災害性天氣偏重,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突出。結合我區地質災害發生特點,預計2024年全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總體接近常年及去年略多約1層,防治形勢嚴峻。汛期出現區域性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的可能性較大,更易誘發地質災害,因此4月~9月為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
2. 地質災害防范重點區域預測。根據我街道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的分布,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一是臨山斜坡地帶的村組;二是各采石場(條石廠、碎石廠、泥巖采石場);三是城市工程建設形成的高切坡地帶、深挖填埋場、棄土消納場;四是公路交通沿線兩旁的陡崖地段;五是農村自建房人為切坡。
以上區域在汛期、汛后暴雨及連續降雨情況下極易誘發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區域。
(二)2024年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農村地區地質災害防災對策。認真落實“四到位”“八落實”,加強監測和巡查等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應急演練,做好地災周邊截排水,及時封閉地表裂隙等簡易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加快搬遷避讓力度。
(2)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防災對策。加強排查,及時發現隱患。對隱患點規模小,較易治理的,要及時治理;對規模較大,險情不嚴重的,一時又難以治理的,要加強監測預警,設置緩沖帶;對險情較嚴重的,該斷道的要斷道,同時要加快推進治理工作。
(3)城鎮人口密集區地質災害防災對策。一是加強巡排查,查找地質災害隱患源。對規模小且較易治理的,要立即組織治理;對隱患規模較大,險情較嚴重的且治理時間較長的,一要做好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搞好截排水,設置緩沖帶,該疏散人員的要及時疏散,做好各方面的應急準備工作,二要及時制定治理方案,加快推進工程治理力度。
(4)工程建設活動誘發地質災害防災對策。開展工程建設活動,應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做好事前預防,落實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實行“三同時”制度(地質災害防治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杜絕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各級各部門應按職責加強本行業高切坡、高填方、深開挖建設項目的監管,并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與工程同步進行治理,杜絕因工程建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5)礦山地質災害防災對策。街道應急辦要加強對礦山開采誘發地質災害的監管,加強對礦山采空區影響范圍巡查和礦區內矸石山、尾礦及廢渣堆點的監測預警,防止因開采活動誘發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6)農村自建房人為切坡對策。街道規建辦和農業服務中心加強對農村建房選址的指導,切實做好建房選址工作。農房選址要避開自然災害易發地帶,特別是洪澇、山體滑坡隱患、地質條件不穩定地域。在村鎮規劃確定的禁建區內嚴禁選址建房,在慎建區內嚴格控制建設。強化對農村建房過程地質災害的技術指導工作。防止和避免因高切坡、深開挖不當引發的地質災害。對于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場地,街道要委托專業地質隊伍開展技術服務,到現場勘探調查,提出防止因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應采取的支護、清除等防治措施建議,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房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2. 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防范期。各村(居)、部門一定要按職責分工,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做好汛期地質災害監測與防范各項工作。積極配合庫區駐守專家和技術支撐單位的技術人員,加大巡查力度,做好監測記錄,及時報送信息,確保汛期地質災害安全。
(1)強化地災預警。根據氣象、防汛部門發布的雨情、水情預警信息,開展地災風險預警分析,利用預警平臺手機客戶端及時向相關部門單位、“四重”網管人員發布地災預警信息,提前做好各項防范工作。
(2)強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執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三查制度以及汛期24小時值班、信息報送、應急調查處置等制度,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每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必須逐級落實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監測人,按要求做好監測預警工作。
(3)強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會商。強降雨是地質災害發生發展最重要誘發因素。根據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會商,及時掌握最新、最準確的雨情水情情況,科學圈定重點防范區和重要隱患點,制定應對對策,積極主動做好各項防范措施,確保安全。
(4)完善應急預案,做好應急值守和應急保障工作,加強應急演練。針對本轄區實際,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編制應急預案,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搶險隊伍和應急物資,確保臨災搶險工作及時有效,同時對各地災點加強應急演練。
四、2024年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任務
工作目標: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點不發生人員死亡,新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力爭不發生人員傷亡;地質災害治理項目不發生較大以上險情,搬遷避讓項目不發生人員死亡;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不發生人員死亡。
各村居、各科室要緊緊圍繞以上目標,加強組織領導,層層壓實責任,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做好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一)理順體制機制,推動齊抓共管
1. 強化黨政領導責任。全面落實街道、部門、村居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責任和分管負責人、“一崗雙責”班子成員對責任行業領域的直接領導責任,定期研究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2. 理順職責分工。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致害,誰負責”、“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職責。
各村(居)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做好各自轄區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和農村村民建房過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規建辦牽頭負責街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承擔具體的組織、巡查、協調、指導和監督,城市房屋建設引發和威脅城市房屋的地質災害、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因施工誘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政設施及其周邊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應急辦負責全街道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綜合協調、指導、監督工作、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和威脅油氣長輸管道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地質災害災后災情調查核實后處置,做好災民臨時轉移安置。
經發辦負責公路和周邊威脅交通設施、職責范圍內監管的生產經營企業的地質災害防治。
農服中心負責水利工程建設、水庫移民遷建、移民功能恢復等工程建設引發及其周邊的地質災害的防治。
文服中心負責文物保護、旅游場地的地質災害防治。
教辦負責學校等教育設施及周邊地質災害防治。
財政辦負責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及時撥付并監督檢查專項資金使用情況。
3. 進一步壓實屬地管理和行業監管責任
各村(居)及相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三個必須”要求,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及人員,細化職責任務,做到任務責任到人到事,將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做細做實。
(二)強化基礎工作,提高防治能力
1. 加強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政策法規、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的培訓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之一。本年度培訓實行集中培訓與村級分散培訓相結合方式。
街道培訓。一是街道組織地質災害具體管理人員、部分村組干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參加全區集中舉辦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二是街道組織召開地災防治工作會議,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責任意識和應對突發災害的處置應對能力,提高村組干部和群測群防人員的責任意識、監測及預警能力。
村級培訓。各村(居)要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點的受威脅群眾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的宣傳培訓,方式可根據各自情況,靈活多樣。
2.?強化24小時值班制度。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落實值班人員和領導帶班。
3.?強化地質災害“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基礎工作。
汛前排查是摸排地質災害隱患,采取防范措施的前提,是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通過排查,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各村(居)要及時組織力量對轄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開展2024年度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
一是全面排查、核實登記備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災害類型、范圍、威脅對象、災害體變形情況及發展趨勢、穩定性等級、防治措施建議以及各登記備案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四到位”(責任單位、防治資金、防治措施、監測手段)、“八落實”(警示牌、防災預案、監測經費、監測人、監測記錄、兩卡、監測設施、撤離路線)落實情況,做到排查、核實率100%。
二是對轄區內3人以上居住的高陡斜坡及溝谷、深丘以及農村村民房屋后有切坡等風險較高地帶的調查、排查率100%,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技術支撐單位核實后,屬于地質災害的,納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納入率100%。
三是以三峽庫區、城市建設區、重要交通干線、重大水利工程、重要市政設施、礦山、學校、旅游景區等重要設施或人口密集區為重點區域,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對排查發現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時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職責分工,發放《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督辦函》,督促責任單位采取工程整治或搬遷避讓等措施進行防治。
四是針對近三年來已銷號的隱患點,尤其是經多年監測穩定銷號的隱患點,全覆蓋回訪復查。
汛中巡查是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因汛中降雨等因素導致變形加劇,防范險情或災情發生,采取防范措施的重要手段。各村(居)要及時按照今年汛期期間,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和街道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警信息,及時督促群測群防員按照巡查線路或村民反映的重點地段進行巡查,加密加強汛期各批次降雨,特別是暴雨、大暴雨期間的雨前、雨中、雨后的巡查監測頻次,及時準確無誤上報數據信息,確保監測預警準時高效,做到地質災害變形發展情況處于掌控之中。
汛后核查是汛期結束后,對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變化及單點變形發展情況進行核查匯總,為下一步或來年地質災害防治打好基礎并提供依據,各村(居)要在汛期結束后組織力量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數量和變形情況進行核實匯總上報。
4.?強化“四重網格化”管理
(1)嚴格按照“四重”網格化管理相關要求,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片區負責人(分管領導)及地災專管員、專業地質隊員、區地環站“四重”網格化管理人員的防災責任,確保任務責任到人到事。
(2)加強抽查、檢查和考核。為確保“四重網格”人員到崗到位,認真履行職責,確保監測預警切實發揮作用,要根據雨情、水情隨時對“四重網格”人員的到崗到位情況進行抽查、檢查,加強平時的考核工作。
5. 強化應急處置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定期編制或修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是做好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確保應急物資“用而有備、備而能用”。
三是加強應急隊伍建設。街道按照應急管理有關規定,整合現有應急資源,組建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排危隊伍。
四是開展應急避險演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是對各級政府的應急預案、應急隊伍建設、應急物資準備等綜合應急反應能力的檢驗,是提高救災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街道對所有納入群測群防的隱患點至少開展1次簡易應急避險演練。
五是強化應急值班值守。
六是加強信息報送工作。汛期地質災害信息的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報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各村居務必按照《關于強化規范地質災害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長壽府辦發〔2015〕136號)相關要求,進一步規范信息報送制度,及時全口徑、快速、準確報送信息,嚴禁瞞報、漏報、錯報、誤報。
(三)加強綜合防治,標本兼治地災隱患
1. 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確保指標目標實現
(1)健全街道、村居(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組織體系,積極推進群測群防標準化建設,規范群測群防行為,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監測信息系統,依靠現代科技實現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按照以地表監測為主、深部位移監測為輔的原則,針對各類地質災害特征及變形特點,明確監測內容、精度、網點布設、設備及監測數據采集分析等,實施監測數據24小時自動采集、傳輸、分析。
(2)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監測員要按照監測方案,認真開展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宏觀巡查工作,做好監測數據的記錄、整理,并結合宏觀巡查情況,利用群測群防手持終端按汛期每周兩次,非汛期每周一次的頻次,及時報送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數據,對持續降雨或強降雨天氣情況、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形情況較為嚴重的,應加密監測和巡查,做到上報率達到100%,合法率基本達到100%。
(3)強化技術單位駐守、督促檢查和應急處置工作。根據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統一要求,今年將繼續委托915地質隊專業技術人員駐守我街道。進一步加強與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分隊和駐守街道專業技術單位的能力協作,發揮其技術優勢,按照各級部署落實好防災減災措施。
2. 強化治理搬遷,確保治本目標實現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實際情況,在群測群防、專業監測的基礎上,配套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開展綜合防治,大力實施銷號工程,做到“隱患點”和“威脅對象”兩個減少。
五、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各村(居)、各科室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和《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領導組織機構,抓好責任落實,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防災減災的重點工作部署落實。
(二)明確職責,加強協作
各村(居)、各科室要按照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要求,做好各自轄區和管理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強化督辦,從嚴追責
對未按要求完成的有關工作事項,實行督查督辦;對因未履職而造成人員傷亡的單位和個人,將按有關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