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號 ] | 11500221MB19202557/2023-00027 | [ 發文字號 ] | |
| [ 主題分類 ] | 衛生 | [ 體裁分類 ] | 規劃 |
| [ 發布機構 ] | 長壽區衛生健康委 | [ 有效性 ]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6-21 | [ 發布日期 ] | 2022-06-29 |
長壽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長壽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長壽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長壽區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1日
重慶市長壽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為推動全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使我區衛生健康事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滿足區域內全體居民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顯著提高全體居民的健康水平,切實維護全體居民健康權益,著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規劃在本區的建設。根據《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重慶市長壽區社會民生事業第十四個五年發展規劃》和《重慶市長壽區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結合我區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1.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長壽區地處重慶腹心,東南與涪陵接壤,西南與渝北、巴南為鄰,東北鄰墊江,西北靠四川鄰水,全區轄區面積1424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12個鎮,并轄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2020年長壽區常住人口總數為69.29萬人,全區常住人口整體呈下滑趨勢;常住城鎮人口達48.4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9.89%,城市人口集聚態勢明顯;常住人口性別比為103.76;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25.36%,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老齡化趨勢較為嚴重?!笆濉蹦瑢崿F地區生產總值732.6億元,年均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41.9億元,年均增長3.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萬元,年均增長9.1%。
2.衛生事業發展現狀
(1)衛生資源狀況
2020年,全區有醫療衛生機構443家,其中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1家,二級公立醫院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鎮衛生院12個,民營醫院(含企業及監獄醫院)24家,村衛生室20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
2020年,每千人口擁有床位6.08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8人,每千人注冊護士4.03人;每萬人全科醫生2.83名。
2020年,衛生系統總收入17.7億元,其中財政撥款收入6.51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財政撥款1.76億元),事業收入11.02億元,其他收入0.17億元。
2020年,全區共有乙類大型醫療設備7臺,其中64排及以上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4臺,MRI3臺,配置于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
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個,國家級中醫特色???個,重慶市臨床重點???個,重慶市特色???個,重慶市區域醫學重點學科2個??蒲袆撔履芰Τ掷m提升,全區新增科研項目9項,完成科研課題6項,發表科技論文近200篇。推廣衛生適宜技術項目9個。成功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及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建成“市—區—街鎮”三級衛生專網和村(居)醫保專網,統一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建成區域一體化的“預約診療、融合支付、業務協同、遠程診斷、綜合監管”五大功能智慧醫療平臺和大數據中心,智慧醫療平臺通過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四級甲等測評。建立長壽區遠程心電診療中心和遠程影像診療中心,實現了遠程心電、遠程影像全覆蓋。建成智慧醫院1家。
(2)衛生服務狀況
2020年,全區公立醫院總診療人次3459255人次,基層醫療機構(不含個體診所、門診部、村衛生室)總診療人次375011人次,社會辦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862158人次;公立醫院年出院人次100907人次,基層醫療機構(不含個體診所、門診部、村衛生室)年出院人次27916人次,社會辦醫療機構年出院人次35514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床日10.6日。
(3)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2020年,全區人口平均壽命78.36歲,較2015年增加2.24歲;嬰兒死亡率為3.56‰,較2015年下降1.24‰,孕產婦死亡率逐漸降低,2020年孕產婦死亡率為0,近三年孕產婦平均死亡率小于10/10萬;居民健康素養水平24.08%,較2017年增加10.58個百分點。
(二)主要問題
1.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夠合理
一是優質資源相對集中于區級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硬件設施相對陳舊、落后,基層高精尖、高職稱人才緊缺,衛生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二是人員編制總量不足,人才引進受限;工資待遇水平與主城區相比缺乏競爭力等限制條件,導致人才引進難度大、流失嚴重;三是社會辦醫有待發展,缺乏社會資本舉辦的高水平、規?;拇笮歪t療機構。
2.醫療服務內涵建設不夠完善
區級醫療機構學科建設有待深入發掘和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相對欠缺,區域輻射能力不足,對基層的整體帶動作用不足。全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缺乏完善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未建立完備的區級-基層兩級質控體系?;鶎有l生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基層醫療質量管理、技術水平、服務能力有所欠缺,就醫仍集中在大型綜合醫院,不利于分級診療格局的構建。
3.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增長
目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成為威脅長壽區城鄉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時,職業危害、精神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失能老人照料、護理、康復等老齡化醫療問題日益突出,群眾健康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現有衛生資源布局、衛生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
(三)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關鍵時期,是長壽區衛生健康事業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新目標、新定位相匹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公共衛生與應急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轉變。公共衛生領域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對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出新挑戰、新要求。疾病譜系變化增加公共安全未知風險,現代社會形態放大公共衛生安全危害,深度老齡化加重公共衛生負擔,不良生活習慣成為重要致病因素。傳染病防治方面,由于新冠疫情仍未消失,未來疫情防控任務仍然艱巨,風險研判和評估能力不足,醫防數據未實現互聯互通,重大傳染性疾病預警存在滯后性,缺乏平戰結合的應急響應機制、應急轉換能力和資源協同共享機制,應急醫療救治流程和標準不清晰,資源配置和統籌調度不均衡。疾控機構基礎建設滯后,病原學檢測能力不足。人員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儲備和培訓演練欠缺,臨床人員疫情防治、處置培訓還需加強。
疾病譜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帶來衛生服務需求轉變。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早死概率為12.45%。全區年滿60歲以上老年人17.5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25.36%;2020年總和生育率為1.18,呈持續下降趨勢。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區情,醫療服務需求的進一步釋放和慢性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增加了醫保費用和醫療服務能力的壓力。
搶抓長壽區率先實現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國長壽城的大機遇。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及市級政策、資金、項目落戶長壽,及時與主城區域開展對接協調,為長壽確定的重大醫療衛生設施項目預留空間。以堅持長周期的發展思維為導向,推動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最終形成一批具有集聚帶動作用的大健康產業集群,推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級運動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國長壽生命科學城的具體實施。
公立醫院的發展和現代醫院管理體系的建立與新形勢下醫?;鸬木毣芾韼淼霓D變。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醫保基金支付方式從單一支付轉向總額預算付費、按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按疾病診斷分組付費等多元復合式支付方式;為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中國重慶行動提供有力支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和“一區兩群”戰略帶來的城鄉發展一體化和人口布局調整導致衛生健康資源配置轉變。為促進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公共衛生一體化、加強基層衛生交流合作、推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深化中醫藥創新協作、協調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加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提供了機遇,包括實施醫聯體或??坡撁岁P系的公立綜合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信息互通、兩地學科和科研成果互評等項目,推動兩地衛生健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兩地群眾真正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新興技術和模式的飛速發展,為克服疫情的影響,互聯網醫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5G、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助力“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態?!盎ヂ摼W+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發揮重要作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推動醫療衛生行業發展,大數據及AI技術與醫療的不斷融合,讓臨床診療變得更精準、科研開展更高效、醫院管理更科學、政府監管更便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緊圍繞建設“兩地一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級運動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國長壽生命科學城)和實施“3113”項目攻堅行動計劃(圍繞“兩地一城”3個專項,形成每個專項10個特別重大項目、10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3000億元的大發展格局),加快培養優質醫療資源,構建多元化、分層次的醫療服務供給體系,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行業治理水平,加快發展高水平健康服務業,促進我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高質量發展原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圍繞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進一步增強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資源要素配比,以區域醫療中心和區級公立醫療機構建設為重點,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實現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統籌規劃原則。通過統籌醫療資源總量、結構、布局,補短板、強弱項,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資源整體效能,增強重大疫情處置能力。合理配置區域綜合和??漆t療資源,促進康復、護理、醫養結合、居家醫療服務等接續性醫療服務快速發展。
協同創新原則。合理規劃發展區縣域醫共體,充分發揮信息化支撐作用,加強醫防融合、平急結合、醫養結合,推動區域醫療資源融合共享。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將互聯網醫院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有效動員、利用社會資源,增加供給、補齊短板,促進有序競爭,實現醫療衛生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中西醫并重原則。遵循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中西醫并重,保障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療機構合理布局的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全周期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質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格局,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居民健康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處于主城都市區前列,有力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長壽區“兩地一城”建設。
????????表1 ?長壽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發展指標
|
類別 |
序號 |
主要指標 |
2020年實際值 |
2025年 目標值 |
指標性質 |
|
健康水平 |
1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8.36 |
≥81 |
預期性 |
|
2 |
健康預期壽命(歲) |
- |
同比例 提高 |
預期性 | |
|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
3 |
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人) |
0.71 |
0.86 |
約束性 |
|
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數(人) |
0.08 |
0.18 |
預期性 | ||
|
4 |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達標率(%) |
- |
100 |
約束性 | |
|
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
5 |
每萬人口救護車數量(輛) |
0.67 |
1 |
預期性 |
|
6 |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院,下同)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
20 |
100 |
約束性 | |
|
7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設置發熱門診(診室、哨點)的比例(%) |
33.3 |
100 |
預期性 | |
|
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 |
8 |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 |
6.08 |
≥8 |
預期性 |
|
其中:公立醫院床位數(張) |
2.35 |
4.7 |
預期性 | ||
|
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
0.63 |
1.3 |
預期性 | ||
|
康復床位數(張) |
0.16 |
0.42 |
預期性 | ||
|
精神科床位數(張) |
0.46 |
0.7 |
預期性 | ||
|
重癥床位數(張) |
0.02 |
0.06 |
預期性 | ||
|
9 |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2.85 |
≥3.6 |
約束性 | |
|
10 |
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人) |
4.03 |
≥4.7 |
約束性 | |
|
11 |
每百張床位臨床藥師數(人) |
0.12 |
≥0.7 |
預期性 | |
|
12 |
每萬人口全科醫師數(人) |
2.83 |
4 |
約束性 | |
|
13 |
床人(衛生人員)比 |
1:0.99 |
1:1.6 |
預期性 | |
|
14 |
醫院平均住院日(天) |
10.6 |
≤8 |
預期性 | |
|
中醫藥 服務 |
15 |
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0.44 |
0.8 |
預期性 |
|
16 |
設置治未病科的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
100 |
100 |
預期性 | |
|
17 |
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 |
100 |
100 |
約束性 | |
|
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 |
18 |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
1 |
≥4.5 |
預期性 |
|
其中:普惠托位數(個) |
- |
≥2.7 |
預期性 | ||
|
19 |
每10萬人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3.59 |
6 |
約束性 | |
|
20 |
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0.88 |
1 |
約束性 | |
|
21 |
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比例(%) |
60 |
≥80 |
預期性 |
三、總體布局和資源配置
(一)體系構成
構建以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傳染病防治、精神衛生、醫療救援、采供血、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職業病防治等)、醫院(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公立基層醫療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及部分企事業單位醫務室;社會辦基層醫療機構包括個體診所、門診部、醫務室等)等為主體,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健康照護等新型服務機構為補充的覆蓋城鄉、功能互補、連續協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25年,城鄉居民15分鐘可以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1小時可以到達1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
到2025年,建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1家(區人民醫院),三級甲等中醫綜合醫院1家(區中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院1家(區婦幼保健院),三級乙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級精神衛生中心1家(區精神衛生中心);依托區人民醫院北城院區建設傳染病及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心1個,重慶市長壽區危化應急醫學救援中心1個(區第三人民院),重慶市長壽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1個(區精神衛生中心),重慶市長壽區職業病防治中心1個(區第三人民醫院)。建成以區第二人民醫院(長壽湖鎮衛生院)、葛蘭鎮衛生院、洪湖鎮衛生院為核心的3個農村區域醫療中心;建成西部基層醫療服務示范機構9個,建成8-10個甲等衛生院(推薦標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鎮衛生院、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建成智慧醫院2家、互聯網醫院3家、遠程診療中心5個(影像、心電、檢驗、病理、會診五大中心);以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為龍頭,整合轄區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在區域范圍內構建整合型的醫療服務體系。
(二)資源配置
1.床位配置
按照國家及重慶市相關區域衛生規劃文件精神,結合本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醫療衛生資源供需現狀、人口數量與結構、疾病譜改變等現實區情,制定醫院床位配置標準。到2025年,每千人口床位數標準量為8.7張。其中,公立醫院標準量為4.7張(其中區中醫類醫院按照每千人口1.3張配置),專科醫院床位規??砂凑諈^級公立醫院床位25%的比例設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量為2張;社會辦醫院標準量為2張。到2025年,全區每千人口康復床位數達0.42張,精神科床位數達0.5張,重癥床位數達0.06張。每床占用建筑面積按照2014版《重慶市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等相關標準執行。
表2 ?長壽區區級公立醫院床位配置規劃(2021—2025年)
|
序號 |
名稱 |
類別 |
2020年床位數(張) |
2025年床位數(張) |
|
1 |
區人民醫院 |
綜合醫院 |
800 |
1500 |
|
2 |
區中醫院 |
中醫綜合醫院 |
550 |
1000 |
|
3 |
區婦幼保健院(區婦幼保健院) |
??漆t院 |
153 |
300 |
|
4 |
區精神衛生中心(區第三人民醫院) |
??漆t院 |
400 |
600 |
|
合計 |
1903 |
3400 |
表3 ?長壽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床位規劃
(2021—2025年)
|
類別 |
單位名稱 |
2020編制床位數 |
2025年編制床位數 |
|
合計 |
1206 |
1381 | |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小計 |
380 |
504 |
|
菩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增) |
--- |
99 | |
|
鳳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62 |
62 | |
|
江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50 |
50 | |
|
晏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99 |
99 | |
|
渡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25 |
50 | |
|
新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45 |
45 | |
|
八顆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99 |
99 | |
|
鎮衛生院 |
小計 |
826 |
877 |
|
長壽湖鎮衛生院 |
119 |
150 | |
|
葛蘭鎮衛生院 |
99 |
100 | |
|
雙龍鎮衛生院 |
70 |
70 | |
|
鄰封鎮衛生院 |
65 |
65 | |
|
但渡鎮衛生院 |
20 |
20 | |
|
龍河鎮衛生院 |
52 |
52 | |
|
云集鎮衛生院 |
40 |
40 | |
|
海棠鎮衛生院 |
30 |
30 | |
|
云臺鎮衛生院 |
99 |
99 | |
|
石堰鎮衛生院 |
80 |
99 | |
|
洪湖鎮衛生院 |
105 |
105 | |
|
萬順鎮衛生院 |
47 |
47 |
2.衛生人員配置
按照床人(衛生人員)比、醫護比、床護比、床醫比分別不低于1:1.6、1:1.3、1:0.58、1:0.45標準,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6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4.7人,每萬人全科醫生數達到4人。加強兒科、麻醉、藥學等緊缺醫技人員培養,到2025年,每千名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1名;藥學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本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8%,每百張床位臨床藥師數達0.7人;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6人。合理提高公共衛生人員配置標準,到2025年,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達0.86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和二級醫療機構配置公共衛生醫師數不少于1人。
3.醫療設備配置
(1)配置原則
根據功能定位、醫療技術水平、學科發展和群眾健康需求,堅持資源共享和階梯配置原則,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按照嚴格準入、有效使用、資源共享的原則,對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進行統籌規劃、優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和醫療服務水平。鼓勵通過建設醫學影像、醫學檢驗中心等各種方式整合現有大型設備資源,在確保醫療安全和滿足醫療核心功能前提下,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等結果互認和資源共享。
根據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需求,配置和更新專業公共醫療機構實驗室檢測、救治、衛生應急和信息化設施設備。承擔重大傳染病救治和緊急醫學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加強ECMO(體外膜肺氧合)、PCR檢驗檢測、移動CT、移動手術室、呼吸機、監護儀、救護車(負壓救護車)、救援車等設施設備配置。到2025年,每萬人救護車數量達1輛。
(2)分級管理
大型醫用設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區衛生健康委負責本區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初審和日常監管等工作。完善審批制度體系,強化使用事中事后管理。現有已飽和的設備,原則上不再增加;現有過剩設備可通過自然折舊或轉讓等形式,實現淘汰和調整。大型醫用設備的購置,必須按照規定辦理相關申報審批手續,取得《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后方可準予購置(社會辦醫院實行備案制)。
表4 ?長壽區2025年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
|
設備名稱 |
2020年配置數 |
2025年規劃配置數 |
|
64排及以上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 |
4 |
6 |
|
1.5T及以上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 |
3 |
6 |
|
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 |
0 |
2 |
|
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 |
0 |
1 |
|
合計 |
7 |
15 |
4.醫療技術配置
健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改革后,厘清相關醫療技術范圍,將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作為管理重點,強化醫療機構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和管理的主體責任。加強臨床應用事中事后監管責任,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圍繞常見疾病和健康問題,加快推進適宜衛生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
以發展優質醫療資源為目標,加強對臨床??平ㄔO發展的規劃引導和支持,發揮其示范、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提高基層和區域??扑健R詤^級醫療機構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級臨床重點???-2個,市級臨床重點???-3個。
5.信息資源配置
加快完善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全面推進區域智慧醫療建設和“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推進遠程診療中心建設,提升遠程醫療服務能力,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推進居民電子健康卡應用,打造區域健康醫療便民服務平臺;推動智能化公共衛生服務,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與應急響應能力;加快衛生應急指揮系統信息化建設,為全區衛生救援提供中樞動力。
四、重要任務
“十四五”期間,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和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為統攬,結合“兩大轉變”(公共衛生與應急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轉變;疾病譜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帶來衛生服務需求的轉變),大力實施“3113”項目攻堅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中國長壽生命科學城,實現人民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建設強大公共衛生體系
1.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一是完善以區級醫院為主導、??品乐螜C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民營醫療機構為補充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優化機構職能設置,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機制,推進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建設,完善人畜共患傳染病綜合治理策略,推動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法定傳染病報告率穩定在98%以上。加強流行病學調查能力,建立高素質的流調隊伍,提升突發傳染病防控快速響應能力。
二是強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設,完成標準化疾控中心遷建項目。到2025年,每千人口疾病控制機構人員數達0.18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礎設施達標率達100%,爭取創建成為三級乙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健全重大傳染病疫情醫療救治體系
一是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依托區人民醫院北城院區建設傳染病及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心,區中醫院為公共衛生救治儲備醫院,承擔傳染病及突發公共事件患者集中救治任務。
二是提升傳染病疫情救治能力。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設置實現全覆蓋,并配備一定數量的負壓病房(2-10間,2-20張床位)和至少1間負壓手術室,并按照編制床位的2-5%設置ICU病床。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發熱門診(診室、哨點)規范化建設,設置可轉換的應急物理隔離區和隔離病房(觀察室),配備并儲備必要的消毒、防護物資,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到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設置發熱門診(診室、哨點)比例達100%。建立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防控救治工作。
3.建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和醫療救治體系
一是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完善多部門、多地區、軍地協調的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標準化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120調度指揮中心。健全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衛生應急培訓和演練。
二是提升應急救治能力。健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合理布局院前醫療急救網絡,120急救電話10秒內接聽比例達95%以上,3分鐘內出車率達95%以上。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均設置急診科,并按照醫院編制床位數的2-3%設置急診科觀察病床;鄉鎮衛生院設置急診科或急診搶救室。完善采供血服務體系,推進血庫規范化建設管理,強化血液供應保障和應急調配能力。以滿足區內、響應周邊應急救援需求為導向,加強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治、中毒事件處置3支衛生應急隊伍建設,按照市級要求配齊應急物資。建立健全以智能化為主要技術支撐的?;A警與應急救援體系。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智能聯網,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提升公共衛生安全監管。在全區公共場所配置安裝自動體外除顫器,開展公眾應急救護知識培訓和宣傳,每年新增應急救護普及培訓人數占區域內總人口比例不低于1%。力爭建成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1個。積極參與川東北地區的區域應急救援合作,共同建設在西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應急救援服務體系。
三是完善應急物資儲備??茖W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品類、規模、結構,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重要醫療防護物資和藥品儲備,其中醫療機構按照滿足儲備床位數15天滿負荷運轉標準進行儲備。大力倡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公共衛生應急物資。
(二)建設高質量醫療服務體系
1.優化衛生健康資源配置。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有效利用市級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契機,推進與成渝地區、主城都市區及城市醫聯體、區域醫共體建設。建立完善“4+3+19+N”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以區級醫療機構輻射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發展。完成區人民醫院北城院區、區中醫院醫技大樓和醫養中心、區第三人民醫院危化衛生應急救援中心、菩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鳳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推進新市街道、八顆街道、但渡鎮、萬順鎮、雙龍鎮、石堰鎮、云集鎮等基層醫療機構業務樓等建設項目,實施區中醫院傳染病區、區婦幼保健院發熱門診改造等項目,新建長壽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心、區人民醫院北城院區內科住院樓,遷建區疾控中心,擴建區精神衛生中心。持續開展以“環境美、服務美、人文美”為主線的“美麗醫院”建設。到2025年,三級醫療機構全部建成“美麗醫院”,二級醫療機構“美麗醫院”建設有序推進。
2.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及學科建設。開展“名醫、名科、名院”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醫院、知名??疲蛟煲慌偁幜姷尼t療服務品牌,培養一批醫德高尚的醫療衛生人才隊伍。以三級醫療機構積極爭創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及國家、市級臨床重點??茷槟繕?,強化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到2025年,爭取建設市級區域醫療中心1個,新增市級臨床重點??坪歪t療特色???—3個,力爭申報國家級臨床重點???—2個,申報5個市級科研項目,10個區級科研項目,開展10項市級適宜技術推廣,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10次。持續改進落實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標準體系,提高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3.夯實基層醫療服務網底。開展以等級評審為核心的“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持續開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評審評價和村衛生室星級管理,不斷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到2025年,創建8—10個甲級衛生院(推薦標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2個城市社區醫院。標準化鎮衛生院、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所有村衛生室達到三星級村衛生室標準。建成長壽湖鎮衛生院、葛蘭鎮衛生院、洪湖鎮衛生院3個農村區域醫療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特色科室建設覆蓋率達到30%。
4.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建成以區中醫院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市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規范設立中醫科室和中藥房,建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西醫會診制度。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打造市級精品中醫館4-6個,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成果。開展全區中醫質控體系建設,不斷發揮和完善區級中藥藥事管理中心和中醫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功能。加強中醫學科建設,特色專科建設,到2025年,申報建設國家級和市級中醫重點專科2-4個。成立長壽區中醫藥研究所,重點進行中醫藥鑒別與質量控制、中藥炮制、中藥制藥以及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研究,以科技創新驅動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積極開展基層中醫師帶徒工作,大力引進和培養中醫藥人才,發揮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作用,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健全中醫藥康復服務體系,爭創市級中醫康復示范中心1個。緊緊圍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藥發展規律,依托陽鶴山國醫城建設契機,推動中醫文化、中醫服務項目和中醫藥產業融入城市功能布局。建設和豐富長壽區中醫院博物館內涵,大力發揮市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作用,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五進”工作,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中醫藥文化發展宣傳氛圍。
5.促進社會辦醫協調有序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以補充公立醫療機構資源的不足,滿足更多患者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重點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老年醫療、護理、康復、兒科、口腔等醫療服務不足的各類??漆t療機構。診所設置不受規劃限制,實行備案制管理。在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民營醫院的同時,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醫療衛生機構分布情況,進行一定引導,避免資源過度集中而出現惡性競爭和監管不力的情況,加快形成區級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格局。
(三)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
1.建成全民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匯集動態多維度的海量健康數據,建立覆蓋全區100萬人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健康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全面匯聚、整合歸集、對比分析、深度研判全民健康數據,針對性地為每位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實現健康管理的智能化、精準化,重點突出對影響居民健康長壽的主要疾病因素進行智能監測、預防和預警,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和生命質量,增強“長壽”城市品牌價值。
2.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多元供給、托幼一體、康育結合、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務體系。依托區婦幼保健院建設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進家庭、進社區、進托育機構。支持社會力量多種形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鼓勵單位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加強對家庭照護嬰幼兒的支持和指導,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實施城企聯動普惠托育專項行動,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加強托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托育服務能力。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其中普惠托位數不少于2.7個。
3.健全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將綜合醫院、中醫院、??漆t院以及民營醫院的婦科、產科和兒科納入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加強鄉(鎮)、社區、村級三級婦幼保健服務網底建設。區婦幼保健院建成三級婦幼保健院,實施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持續加大“產后保健”“乳腺保健”“兒童生長發育”“婦科更年期保健專科”四個重慶市婦幼重點專科建設力度。加強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和管理,強化急救、轉運、用血等保障,暢通轉診救治“綠色通道”,提升救治能力。以區婦幼保健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夯實基層兒童保健服務網絡,提高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均有全科醫生提供規范的兒童基本醫療服務,有醫師專職從事兒童保健服務。到2025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人。
4.夯實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深化醫養結合服務,拓展醫療機構老年健康服務功能。推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開設老年病科、康復科或治未病科,2025年,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不低于80%。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病床和養老床位,提高為老年患者服務的能力。推動將區人民醫院(北觀院區)轉型為康復、照護、安寧療護的醫養結合機構。推進區中醫院醫養中心建設,發展以區中醫院為龍頭的中醫健康養老產業。做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加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協作,提升簽約服務質量。
5.完善職業健康救治體系。建立長壽區職業健康檢查監測機構,完善疾控中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建成覆蓋全區的重點職業病監測與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報告和管理網絡。探索建立長壽區職業病專科醫院,提高職業病診療水平。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引導群眾建立正確健康觀,加強職業病早期干預。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實現明顯下降并持續下降;重點行業的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0%及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率達到85%及以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0%及以上。開展微型企業職業健康幫扶。進一步提升技術服務支撐力量,建成長壽區職業病防治中心。
6.強化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精神衛生防治體系,擴建精神衛生中心,引導醫療機構開設精神(心理)科。到2025年,區精神衛生中心建設成為三級精神衛生中心,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精神(心理)科設置比例達60%,所有甲級鎮衛生院和甲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置精神(心理)科。積極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到2025年,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開展率達80%。每個基層醫療機構配備1-2名專兼職精神病防治人員,每10萬人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達到6名。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在學校、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流動人口聚集地推廣設立心理咨詢室,到2025年,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達到50%。
7.發展康復醫療及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機構,加強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開設康復醫療門診、增加康復醫療床位。到2025年,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比例達50%。以愛國衛生運動為依托,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區,推動健康村鎮、健康社區等健康細胞建設,落實個人健康責任,形成健康促進強大合力。
(四)深化醫藥衛生關鍵領域改革
1.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加強對醫改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構建合理就醫秩序和診療格局。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有效下沉。堅持中西醫并重,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大力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創新薪酬分配激勵機制,逐步探索醫務人員目標年薪制,強化醫療機構監管。
2.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繼續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政事分開的多種有效形式,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編制管理創新和人事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全面推開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進預算管理和成本核算,促進醫院精細化管理。健全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機制,強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及結果運用。監測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成本、費用、收入分配及改革運行情況等,強化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成本核算。實現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展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在市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至少有1家公立醫院進入前100名。
3.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通、人通、財通”的區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強化醫共體內優質診療資源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和傾斜力度,持續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建立有序轉診機制和信息互通機制,確保區域內就診率保持在90%以上。
4.強化醫防協同機制。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為切入點,依托區、街鎮、村一體化信息系統,通過組建慢性病患者全程健康管理團隊,開展“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促使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形成“未病早預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會診、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的防治體系,讓群眾享受更優質的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5.推動成渝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以衛生健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主動與雙城經濟圈各地醫療機構聚焦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健康產業等方面加強聯動協作,共同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推動智慧醫療發展,重點推進腫瘤、心血管、職業病等大數據協同應用,與優質醫療機構建立遠程醫療協作。加入川渝合作組建的跨區域??坡撁撕歪t療聯合體建設。逐步實現川渝兩地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與雙城經濟圈各地醫療機構加強醫療專業人才交流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加大中醫藥名師、學科團隊合作力度,共同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與川渝毗鄰區縣共建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協作機制。
(五)健全支撐保障體系
1.加強人才培養和使用。健全相互銜接、覆蓋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才培育體系,優化人才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醫療衛生單位進修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業務技能;完善績效考核,切實把職業素質、工作責任、技術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作為衛生單位職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參數;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在招錄條件、福利待遇等方面增強吸引力。完善全科醫生培養機制,建立完善住院醫師、??漆t師、公共衛生醫師、臨床藥師等規范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加強全科、兒科、麻醉、重癥、精神衛生、急診、康復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到2025年,推薦選拔重慶英才,力爭培育名家名師1人、創新領軍人才2人、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3人;實施高層次醫學人才引進計劃,引進高級職稱、碩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層次人才200名;實施區域醫學頭雁人才培養計劃,培育骨干人才10名;積極參與川渝百名優秀衛生人才互派計劃,爭取選派中青年骨干5名至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研修訪學;實施優秀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計劃,爭取培育基層優秀衛生專業技術人才15名;實施基層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優化招聘條件,公開招聘80人;培養全科醫生100名;新增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1個(區中醫院)。
2.統籌衛生健康信息建設。整合全員人口、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建立區域衛生健康大數據中心,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推進數據中心上云服務。大力發展“互聯網+大健康”便民惠民智慧醫療服務。逐步發展精準醫學、遠程醫療、智慧醫療等健康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建成智慧醫院2個、互聯網醫院3個,建立遠程診療中心。加強全區醫療機構數據共享和綜合監管,適度開放健康醫療大數據查詢服務,探索人工智能與衛生健康產業融合,實現全區醫療健康服務智能化、數據資源共享一體化。打造區縣級健康醫療APP和微信公眾號,融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公共衛生工作。加強以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為重點的疾控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信息化水平,融入全市公共衛生大數據監測網絡。
3.完善監督執法體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分工明確、科學有效的綜合監管制度,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完善衛生監督人員配置,加強農村地區衛生監督協管力量配備,形成專業高效、統一規范、文明公正的監督執法隊伍。完善衛生監督機構業務用房,加強執法車輛部標準化配置。到2025年,推進“智慧衛監”建設,構建“互聯網+監管”體系,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監督評價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區委、區政府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目標,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醫療服務體系規劃執行機制,加強政策協同,統籌推進醫療機構設置、主要資源配置、經費投入、編制安排、用地保障、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等工作,確保形成工作合力。
(二)嚴格規劃實施
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在重大項目審批、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等方面嚴格管理,強化規劃的約束力。所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公立醫院設置和改擴建、床位規模擴大、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必須依據規劃要求,履行相應程序,進行嚴格管理。
(三)強化監測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中的督導,定期對規劃實施進度及效果開展階段評估,按要求開展規劃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確保規劃目標和各項重點工作任務順利如期實現。



渝公網安備50011502001103號